二水鄉村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中山醫學大學 公共衛生學系 陸玓玲所指導 林珀攸的 以社區長者觀點描繪健康資訊搜尋行為與健康識能之關聯:融合研究 (2020),提出二水鄉村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健康識能、健康資訊搜尋行為、社區、長者。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史研究所 張素玢所指導 黃儒柏的 濁水溪下游的糖業鐵道之興衰(1907-1970) (2015),提出因為有 濁水溪下游、糖業鐵道、製糖會社、臺糖、原料區、南北平行預備線的重點而找出了 二水鄉村長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二水鄉村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社區長者觀點描繪健康資訊搜尋行為與健康識能之關聯:融合研究

為了解決二水鄉村長的問題,作者林珀攸 這樣論述:

研究目的:本研究有二項目的:(一)了解社區長者之健康訊息搜尋行為,包括:健康資訊之訊息來源、訊息內容、尋找動機、及其對長者的影響。(二)探討長者描述之健康訊息搜尋行為(質性)與健康識能(透過「簡式健康識能量表(量性)」測量)的關係。材料與方法:本研究使用融合研究法的併列設計,透過受標準化訓練之訪員使用半結構式問卷對鹿港及二水地區長者進行深度訪談,訪談日期介於民國109年11月18日至民國110年1月28日之間,訪談時間介於2分至18分,以訊息飽和為停止收案之原則,共完訪51位長者 (鹿港鎮28位、二水鄉23位)。問卷之量化測量部分包括:簡式健康識能量表及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資訊來源、內容、搜

尋動機及影響皆以訪談大綱透過質性訪談蒐集相關訊息。研究對象較多為女性(35人)及教育程度國小以下(36人)。所有訪談轉為逐字稿之後,以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結果:1.經主題分析法之分析與歸納,長者搜尋資訊的動機包括:促進自身健康、改善自身病情、避免增加家人負擔。長者主動提及之健康資訊內容涵蓋疾病預防的三段五級。健康資訊來源包含個人、組織及大眾媒體層次。長者健康資訊對長者之影響包含感受及行為兩個面向。2.搜尋資訊之動機及來源會因地區、性別及教育程度而異,訊息對長者之影響有地區上的差異。3.在本研究訪談之51位長者中,健康識能有限者多為女性和教育程度國小以下者。4.健康識能對搜尋資訊之動機和內容

的影響均不明顯,而健康識能越好的長者,搜尋資訊之來源越多元且資訊對長者的影響也會產生越多面向之感受和行為。結論:本研究在不設定任何主題或前提的訪問中,得知長者可以在沒有任何提醒或暗示的狀況下,自發性說出涵括疾病預防三段五級的多元性的健康訊息內容,也展現出長者健康訊息來源的多元管道、多重動機、以及多面向的影響,同時發現健康識能不足者在健康訊息來源較侷限,且健康訊息之影響面較小。在大量針對特定健康議題訊息搜尋行為之量化研究中,本研究透過質性訪談之結果可為長者健康訊息搜尋行為提供不同的理解視角,並可提供未來相關研究者及實務工作者在規劃健康訊息時之參考。

濁水溪下游的糖業鐵道之興衰(1907-1970)

為了解決二水鄉村長的問題,作者黃儒柏 這樣論述:

摘要本論文以臺灣濁水溪下游的糖業鐵道為研究對象,探討日治時期至戰後此地區糖業鐵道興衰的過程,以地圖分析糖業鐵道線在濁水溪下游的空間分布及對地方的影響性。糖業鐵道在功能上分為提供一般客貨運的營業線及運輸製糖甘蔗原料的專用線,在濁水溪下游南北岸各製糖會社的經營下,承載起各地區的重要產業,如原以運輸製糖原料的專用線砂利線卻可作為運輸砂石的鐵道線,在製糖會社的有效利用下成為除運輸原料外另一項收入。經本論文的研究及探討,了解到日治時期製糖會社及戰後臺糖努力經營濁水溪下游糖業鐵道的情形,1910-1915年初面臨起水患及選線等問題,鐵道興築緩慢,1915年後營業線及專用線則有相異的發展,在營業線部分,總

督府為尋求地方發展的便利性,要求製糖會社鋪設營業線,提供起客貨運的服務,包含宗教、觀光、地方特產等運輸的功能,但於1930年代在自動車的發達衝擊下衰退,1935年仿傚總督府聯運的政策及1940年自動車汽油管制規正的政策後又重新振作。在專用線部分,1915-1924年在濁水溪護岸完工及「糊仔甘蔗」種植技術的創新下,鐵道的里程突飛猛進,然而受到1925-1927年蓬萊米大量栽種的影響,糖業鐵道的里程停滯不前,直到1928年引進爪哇大莖種蔗苗栽種,糖業鐵道的里程才又再次提升,1933年受到世界不景氣,鐵道鋪設情形低迷,隔年濁水溪畔的移民村建立,製糖會社鋪設鐵道線以收購日本移民的甘蔗原料,里程也再次延

長,但1940年代卻又因戰爭時期鐵材不足、飛行場的興建,面臨遭拆除的命運。戰後,政府進行糖業復舊,鐵道也因此重修及翻新,政府撤退來臺後,在加強臺灣的國防能力的前提下,興築南北平行預備線,連接起日治時期南北各製糖會社的糖業鐵道,特別是利用西螺大橋鋪設鐵道,臺糖得以互相支援原料,也加速濁水溪下游南北兩岸之間客貨運的流通,然而1970年因糖業沒落,糖業鐵道的利用價值也隨之遞減,再加上修復、維護的成本提高,以及票價低廉、客運公車的競爭,糖業鐵道逐漸走向沒落及被拆除的命運。近年社區總體營造努力重塑糖業鐵道風光,糖廠也設立五分車觀光園區、保存虎尾驛及虎尾鐵橋,試圖重拾糖業鐵道的記憶與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