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生醫畢業門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中山醫生醫畢業門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AlainCorbin寫的 惡臭與芬芳:感官、衛生與實踐,近代法國氣味的想像與社會空間 和蓋.溫奇的 不必為悲傷感到抱歉:修復心碎的自我療癒之路(TED Books)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也說明:培育醫學影像、放射治療與核子醫學診療操作技術,兼具實作能力與就業能力之醫事放射師專業人才。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臺灣商務 和天下雜誌所出版 。

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學系博士班 孫茂峰所指導 曾宣靜的 近現代中醫醫療法律研究(1840-2016) (2017),提出中山醫生醫畢業門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醫、醫療法律、近代、現代。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研究所 吳建昌所指導 林欣慧的 台灣醫師面對醫療糾紛的困境與教育需求 (2016),提出因為有 醫療糾紛、醫師、困境、教育需求、紮根理論、台灣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山醫生醫畢業門檻的解答。

最後網站高醫醫管 - orthoboost.fr則補充:... 中山高醫攻頂推動大學聯盟–安全生活圈. 畢業生流向調查. 英文畢業門檻. 系所活動紀錄. 碩士班醫務管理組. E-Learning 平台(院外使用) 體系桌面雲.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山醫生醫畢業門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惡臭與芬芳:感官、衛生與實踐,近代法國氣味的想像與社會空間

為了解決中山醫生醫畢業門檻的問題,作者AlainCorbin 這樣論述:

一場由氣味引發的嗅覺革命 近代歐洲社會感官之旅 當代感官史巨擎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代表作 臺灣首度法文直譯中文本 知名作家徐四金創作《香水》的靈感泉源 腐臭瘴氣帶來警覺,花朵薰香賦予歡愉 透視人們如何藉此建構自我認同、區分身分階級、甚至防疫保命, 從不同氣味的認知與感受,走入近代歐洲人生活的世界     1790年,艾勒醫生展開一場氣味丈量行動,   行經巴黎近郊的城鎮時,他說道:   「這裡有淡淡的善良窮苦人家的味道。」     嗅覺,過去被視為獸性野蠻的象徵,因其虛無飄渺難以形容,往往被打入感官世界的冷宮。隨著十八世紀科學和醫學的進步

,人們開始重視氣味中潛藏的危險,一連串消毒除臭、整治環境的行動旋即展開。在這過程中,新興的階級意識也和氣味聯手,劃分出社會貧富界線:氣味不僅造就出上層人士專屬的花園和鄉間別墅,化身為彰顯身分地位的識別證,更成為傳遞情感、撩撥情慾的絕佳途徑。     「柯爾本不只講了十八、十九世紀人們對氣味的厭惡,也談了香料與香水的發展、身體與疾病理論的發展、城市空間的變化、社交與社會階級。在這樣一本豐富的著作中,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議題。」──涂豐恩「故事StoryStudio」創辦人     《惡臭與芬芳》新書座談會   ◆主講者: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

教授兼所長   陳建守∣中研院近史所助研究員/臺灣商務印書館選書顧問   ◆時間:2022年3月4日(五) 19:30-21:00   ◆地點:信鴿法國書店(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路97巷9號1樓,捷運「松江南京站」4號出口)     阿蘭.柯爾本感官史系列 重磅推出,敬請期待   《歡場女孩》(Les Filles de noce: Misère sexuelle et prostitution au XIXe siècle)   預計2022.04出版   《虛空領地》(Le territoire du vide : L’occident et le désir de riva

ge)   預計2022.07出版   《時間、慾望與恐怖》(Le temps, le désir et l’horreur: Essais sur le XIXe siécle)   預計2022.10出版   好評推薦     專文導讀   涂豐恩 「故事StoryStudio」創辦人     好評推薦   洪廣冀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副教授   溫佑君 肯園負責人   戴麗娟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謝金魚 歷史作家   各界讚譽     「阿蘭.柯爾本是當代最具創見的歷史學者。他數十年來著作無數,

卻每每能別開生面、推陳出新,打開歷史研究的不同視野與境界。他寫過『沉默』的歷史、也寫過十九世紀法國鄉村的聲音;寫過人們對海與海濱的認知與想像,也寫過草與草地的體驗與記憶。他也參與編寫過『身體的歷史』、『男人的歷史』與『情感的歷史』。在他的筆下,什麼都可以成為歷史研究的主題。如今超過八十歲,仍然筆耕不輟,持續有新作問世。而且,身為學院派的歷史學者,他選擇這些題目,並非只是求新求變、追求趣味,而是有著理論的思考與反省。   《惡臭與芬芳》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嗅覺與氣味作為主題,哪怕是在今天,都還稱得上是極為新穎的主題,尤其在啟蒙時代之後,一般認為『視覺』已經成為五官中位階最高者,其他五官

重要性相對下降,嗅覺更時常被視為是原始、甚至近乎野蠻的感覺體驗。但柯爾本在1982年便完成這部作品,確實堪稱大膽前衛。」──涂豐恩「故事StoryStudio」創辦人     「《惡臭與芬芳》的法文版出版於1982年,距今正好四十年前。這本書可說開啟了感官史的新領域,凸顯歷史寫作是如何視覺導向,排除了其他感官的歷史。在柯爾本筆下,我們看到十八世紀法國官員與科學家(當中要角為有『近代化學之父』之稱的拉瓦節),如何為都市中瀰漫的排泄物、精液、汗水、工業污染物等氣味傷腦筋,訂定各種標準來確保一個文明社會該有的味道;我們也看到不同階層的人們如何與之周旋,捍衛自己聞的權利與品味。  

 在這人人戴口罩的當下閱讀柯爾本這本經典,不免讓人思考,我們已經多久沒有品味周遭人事物的味道?當辛曉琪唱著『思念讓人無處可逃』,而思念又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外套、襪子與情人身上的味道時,口罩在確保我們的身體得以安頓之時,是否就讓思念無從定錨?如果說如柯爾本所言,嗅覺一直是社會中多方勢力爭相控制的對象,且在該過程中,一種現代的主體與社會想像逐步成形,在這個醒著的多數時候,人們只能聞到自己口腔氣味的當下,什麼樣的主體與社會又會隱隱浮現?   今年(2021)八月,數百人聚集在巴黎街頭。他們多為右翼,受過良好教育,為社會的中流砥柱。他們脫下口罩,高喊著『自由』。即便時代背景與史學發展早不可同日而語

,《惡臭與芬芳》仍將持續帶給我們啟發。  」──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副教授     「在人類的五感中,嗅覺很少被重視,因此嗅覺的歷史研究比日本製的壓縮機還要稀少,但《惡臭與芬芳》卻勾勒出了一幅用鼻子感受的城市史,精彩萬分!」──謝金魚歷史作家     「本書不僅嚴肅,而且有趣和重要,是那些會深刻改變我們對社會生活和歷史理解的研究。」──《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惡臭與芬芳》對1750年至19世紀末『巴斯德革命』這段時間,關於氣味和對氣味的感知進行了精湛的闡述……這是一次重要,有時甚至是迷人的

旅行……以想像力和勇氣探索了氣味在現代世界的焦慮和對立中的變化作用,柯爾本提醒了我們,社會史長期被淨化過,且往往是空泛的,我們必須為感官騰出空間。」──《洛杉磯時報書評》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這個故事從未被講得如此精彩、生動和敏銳。僅此一點就讓柯爾本的書值得一讀。但人們也可以通過閱讀本書,更深入了解現代城市對不健康事物的焦慮來源。」──《新共和》New Republic

近現代中醫醫療法律研究(1840-2016)

為了解決中山醫生醫畢業門檻的問題,作者曾宣靜 這樣論述:

現今醫療觀念與環境受到法律深刻地制約與影響,若要更適切地了解中醫在近現代變遷的歷程,探究中醫與醫療法律改易的互動關係是重要且必要的,因此本文嘗試從中醫醫者角度出發,運用歷史文獻分析之方法,輔以比較研究法及量化統計,進行探究。本文首先追溯晚清以前中醫道德及法律規範思維,作為論述之比較基礎,而後區分近代(1840-1949)、日治時代(1895-1945)以及現代(1949-2016),考察近現代中醫醫療法律形成之緣由與內容,及對中醫存續形成的困境或保障。根據本研究,1929年西醫提出「廢止中醫案」,企圖利用法律廢止中醫,使中醫界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努力爭取中醫在法律上之地位。兩岸分立後,臺灣中

醫雖在法律上獲得與西醫同等之地位,但中醫的特色在法律上仍未獲得較為明確之認可,相較下,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之頒行,象徵著大陸中醫醫療法律在體現自身規律上的突破。至於醫療刑事責任方面,臺灣之規定與日、韓、德、法等國相近,即醫療刑事責任不以重大過失為限,目前僅大陸明文規定以重大過失為限。臺灣中、西醫界強調醫療刑事責任應「合理化」,希望修法成以「故意或重大過失為限」。臺灣與大陸同屬華人區域,未來是否如大陸地區修訂為「以重大過失為限」需進一步探究。

不必為悲傷感到抱歉:修復心碎的自我療癒之路(TED Books)

為了解決中山醫生醫畢業門檻的問題,作者蓋.溫奇 這樣論述:

  ★超人氣TED相關演講影片總點閱破三百萬次   除了等待時間療傷,還有什麼方法讓我們重新振作?   心碎無痕,卻更痛苦!   但我們甚至為自己的脆弱感到羞愧,強裝一切如常,   任由傷口蔓延擴散,終於難以癒合……   任何人都有心碎的時刻,失戀、失去至親至友、失去長年相伴的寵物,感到無比哀傷,無法思考、無法行動、回不到正常生活。   本書作者蓋‧溫奇是紐約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是在曼哈頓執業超過二十五年的心理醫師。在本書,他提供每一個傷心欲絕的人所需要的肯定、撫慰與希望。   本書結合臨床經驗與學術發現,交織令人感同身受的案例研究。說明我們對心碎這種普遍經驗的了解有多麼淺薄,以及我

們的誤解為什麼會讓自己遲遲無法復原。並提供實用的心碎療育指引,教我們如何處理及面對心碎衝擊,如何讓自己走出傷痛,重新好好生活。   TED Books系列   TED Books是介紹重要觀念的輕快閱讀系列,由TED團隊策劃製作,找專精領域又善於說故事的講者與作者,規劃出涵蓋多元領域的一系列TED Books。每本書的篇幅短到可以一口氣讀完,但是也長到足以深度解說一個主題,主題非常廣,從建築、商業、太空旅行、到愛情,包羅萬象,是任何有好奇心、愛廣泛學習的人的完美選擇。在TED.com上,每一本書都有搭配的相關TED Talk演講,接續演講未盡之處。十八分鐘的演講或播下種子、或激發想像,許多演

講都開啟了想要知道得更深、想學得更多的渴望,需要更完整的故事。TED Books輕快閱讀系列正滿足了這個需求。 名人推薦   呂冠緯|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林之晨|TEDxMonga 講者、AppWorks 合夥人   洪 蘭|中央認知神經科學所教授   翁啟惠|前中央研究院院長   許毓仁|TED×Taipei創辦人   張輝誠|台北市中山女高教師   童子賢|和碩科技董事長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葉丙成|台大電機系教授   鄭國威|Pansci 泛科學總編輯   劉安婷|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   (按姓氏筆劃排序) 各界好評   「《如何修復破碎的心》是

一本經過深入研究而且深具實用性的書,它提供每一個傷心欲絕的人所需要的肯定、撫慰與希望。溫奇從他的私人執業經驗以及令人驚訝的科學發現中,交織出引人注目的案例研究。溫奇說明了我們對這種普遍經驗的了解有多麼淺薄,以及我們的誤解為什麼會讓我們付出代價,而且會延緩我們的復原。這本富有同情心而且令人大開眼界的書,對於任何哀悼逝去的愛情或珍愛的寵物的人來說,是一本非讀不可的書;它也提出令人信服的論述,讓我們知道這些不被認可的悲傷形式是應該被承認的。」──暢銷書《性關係狀態與受束縛的歡愛》(The State of Affairs and Mating in Captivity)作者,艾瑟.佩萊爾(Esthe

r Perel)   「心碎是一種多麼刻骨銘心的經歷,但是社會對它的主要建議實在是很瘋狂,因為我們的社會要我們『日復一日地忍受,到最後你就會克服它。』我第一次在TED上聽到蓋.溫奇在談論心碎,我就為之著迷──而這本書又更上一層樓。這是一本很棒的書,它是寫給任何正陷入心碎歷程的人,或是任何想要幫助別人走出心碎幽谷的人,或者是任何只是單純想要更了解人類的人。」──Wait But Why創辦人,提姆.厄本(Tim Urban)   作者簡介 蓋.溫奇(Guy Winch)   蓋.溫奇博士是一名心理醫生、一位作家,也是主題演講人,他的書已經被翻譯成二十三種語言。他在TED上的第一場演

講:「為什麼我們都需要練習情感急救」(Why We All Need to Practice Emotional First Aid)被觀看的次數,已經超過六百萬次。溫奇博士關於情緒健康科學的研究,經常出現在國內和國際媒體上。他還為PsychologyToday.com撰寫受歡迎的Squeaky Wheel部落格。他一直在曼哈頓地區進行私人執業,同時也是美國心理學會的成員。 譯者簡介 朱靜女   政大新聞研究所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麥迪遜校區新聞系博士班肄業。曾任公共電視研究發展室研究員、新聞部記者、主編及節目製作人;政大社會實踐辦公室助理。現為專職譯者。   作

者的話 前言 讓心碎離開陰暗的角落 第一章 破碎的心何以被遺棄? 第二章 心碎之後的生理衝擊 第三章 屏除錯誤心態 第四章 復原之路,從心出發! 結 語 讓情緒痛苦撥雲見日   謝辭 作者介紹 相關主題的TED Talks 參考書目 TED Books TED 推薦序   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呂冠緯   曾經有人問過我,如何達到個人的卓越(Excellence),我的淺見是:多元接觸(Exposure)、廣泛探索 (Exploration)、自我期許 (Expectation)、紮實執行 (Execution)與經驗累積 (Experience)。台灣社會或者華人文化較缺乏接觸與探索的

階段,而TED或TED Talks所提供的內容正是閱讀這個世界的楔子。然而,淺碟式學習效果有限,一知半解往往比不知還可怕,而TED Books正好彌補缺少的這塊,讓我們對有興趣的議題可以挖掘得更深。何不看看幾部TED Books的演講影片,你很快就會知道,該買哪幾本   TEDxMonga 講者、AppWorks 合夥人 林之晨   三十多年前,TED 的開始,透過大型實體活動講故事,講值得擴散、能帶給眾人啟發的故事。寬頻連線與智慧手機普及後,TED又登上網路影音與 App,跨越國界,啟發了遍佈世界各地、數以千萬計的觀眾。而後,TED又增加了 TEDx,所謂獨立舉辦的TED論壇,讓更多有故事

的人可以登上舞台,提供全世界他們的好故事。現在,很高興,三十年後,TED的故事又化身為書籍,要用文字的力量,讓更多好故事,啟發更多讀書人。   TEDxTaipei 創辦人 、TED 亞洲大使 許毓仁   TED的水準高,有口碑,現在它把演講的主題寫成三萬字左右,又印成大小正好可以放在口袋中的小冊子,適合在旅行中閱讀,真是一個好主意(只怕讀者會讀到忘記下火車)。這次天下雜誌拿到它的獨家代理權,台灣的讀者有福了,在資訊爆炸的二十一世紀,每個人時間都不夠用,我們需要快速的吸取重要訊息,而這一套書正好提供了這個需求,這些書的內容簡單扼要,沒有贅字廢話,看完好像去赴了一場盛宴,心靈得到滿足又沒有吃的

肥腸滿腦的不舒適。   「閱讀豐富人生」,透過文字的傳承、閱讀的能力,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高更遠,我期待每個月的新書出來。--中央認知神經科學所教授 洪蘭   在每一場 TED十八分鐘演講結束後,我常常在想,要怎麼延續這些十八分鐘背後的力量?   TED Talks 希望帶給大家的,不是稍縱即逝的感動,而是希望這些故事背後擴散出去的漣漪,可以鼓勵大家化成行動,發揮它原本就該具備的影響力,讓世界可以朝著更美好的方向前進,這就是 TED 「好點子值得被分享」的初衷。   我們用眼睛看世界,用閱讀觀照自己。如果 TED演講,是在心中種下一個讓好想法萌芽的種子,或是激發想像的小石頭。

那 TED Books 系列叢書,就是接續演講的未竟之處,帶領大家沿著這些智慧軌跡,探索與思想的深度旅程。內容包羅:人權、太空、知識、科學、心靈、智慧等萬象領域。知智無垠,但在追求過程中的樂趣也同樣無窮。   資訊紛至沓來的移動時代,我們的心需要安穩寧靜的時刻。閱讀 TED Books,體會智慧在動靜之間的生猛、敦厚及平衡。期待各位翻開書扉的同時,也踏上屬於自己的蛻變旅程。   台北市中山女高教師 張輝誠   在我觀察,TED演講最驚人之處,在於三點:一是善用網路新媒介,將主題式的、專業性的內容,轉為演講形式,化為影像,在網路上原先充斥著娛樂為主的影像世界,將專業知識內容勇敢投入其間,並巧

妙設計出一場演講十八分鐘符合閱聽者最佳專注時間的規範,同時讓現場演講的效力隨著網路的延伸而無遠弗屆,產生驚人效益,不少影片的影響力遠遠超乎常人想像。   二是TED演講讓當代壁壘分明,甚至深院高戶的學術研究,或是各行各業傑出人士的多年經驗、獨到見解,可以透過簡短、扼要、明白的演講方式傳達給普羅大眾。換言之,TED演講讓專業知識真正的和大眾對話,真正做到最大的知識普及化;同時又打開各專業的小領域,讓各種專業知識進入溝通與相互了解。――在這個意義上,TED演講做了最驚人的通識教育成果。   三是TED演講,採取的策略之一,向全世界開放授權,只要向總會申請,符合總會規範和要求,就能自行辦理TED

演講。所以一方面能引起風潮之外,另一方面也產生舉辦方的相互良性競爭,光是臺灣就有好幾個不同單位舉辦各種TED演講,而且舉辦方根本不需過度考慮場地如何,也不怕參與人數的多寡如何,因為真正的影響力實施,其實是來自網路的傳播與影響力,而成敗好壞的真正關鍵,更來自於講者的內容。   當然,短短十八分鐘演講,彷彿是深入知識寶庫前的店招或預告片,常讓人意猶未盡,該如何補足這種缺憾呢?TED系列書成了最好的入門導引書,我相信只要一本一本讀去,必定可以深入各式各樣寶庫。   新聞工作者  黃哲斌   十八分鐘太短,偏偏世界又太複雜,TED Books是一個不多不少的折衷方案。   從火星旅行、數學應用、

認識恐怖分子、邊緣族群家庭,直到海洋食物的未來,我們都在網路上,看過上百支TED Talks影片,有些甚至被我們加入YouTube的書籤珍藏。   像是一道任意門,TED Talks開啓了我們對陌生議題的認識。至於門後幽深廣闊的世界,TED Books則像一本生動導覽,指出我們還未經歷的路徑。   Pansci 泛科學總編輯 鄭國威   知識是聰明人的娛樂,而真正的知識分子不孤高自賞,也絕不狐群狗黨。TED 先用十八分鐘,帶著表演性質的演講格式降低大眾跨入廣袤知識領域的門檻,再透過 TED Books 更進一步地讓講演者跟讀者用適合深度思辨的文字來對話。TED 不斷在尋找更好、更吸引人也更

適合當代傳播環境的社會溝通與共學方式,並予以規模化,這是我非常佩服,也持續在努力的方向。非常高興見到 TED Books 系列在台灣出版,希望很快泛科學也能做到。   (按姓名筆劃排列)   前言 讓心碎離開陰暗的角落 心碎風暴降臨的時候,就像颶風來襲。有的時候,我們會提前收到一些不祥的預兆,提醒我們風暴即將來臨。但通常它都是出奇不意地把我們給擄走;譬如,在經歷一段出現驚人轉折的對話之後,或者是當我們如常地忙著過日子時,突然收到一則出人意表的簡訊。無論風暴是以何種方式向你襲來,當它降臨時,都是毫不留情的。它所帶來的風,會打擊我們內心的安全感和確定性。而挾帶的冰冷雨水,則會浸透我們內在的

每一個面向,不管是專業能力面向、盡責的父母面向,還是熱情的藝術家面向,或是週末狂歡面向,統統會被浸透。我們瞇著眼,透過被痛苦的情感所遮覆的眼鏡來看世界,害怕永遠無法撥開烏雲重見天日。心碎風暴跟真正的颶風不一樣,它沒有暴風眼──它不給你任何緩衝的機會,也不給你任何遁逃的餘地。因此,我們只能讓自己暴露在風暴中,受盡苦楚與悲慘,直到它離境為止。 大多數人都很熟悉這些感受和知覺──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或是將會在我們的生命中的某個時點,遭遇心碎時刻,不管那是因為浪漫的愛情所造成,還是因為生命中有所失去。雖然心碎時刻隨時隨地都可能會發生,但是我們對於如何修復破碎的心,卻沒什麼頭緒,這種現象實在令人不得

不注意。而更引人注意的是,即便我們個人對於心碎風暴所造成的情感破壞,已經習以為常,但是我們的社會對於心碎風暴的態度,卻是全然漠視。 我們傾向於把心碎聯想成,那是發生在少不更事的人、幼稚的人或缺乏經驗的人身上的事──也就是那些還沒感受到成人的全副重擔,都壓在肩膀上的青少年和年輕人。真正的成年人應該夠成熟,並且具備斯多葛主義克己復禮的精神,足以應付這類的情況,更何況他們有可能遇到任何其他類型的打擊或挫折。心碎這檔事被根深柢固地歸類在像是打棒球,或覆水難收之類的事情──反正它根本就不是我們需要為它悲泣的事,或者說我們是這樣認為的。 直到我們自己心碎的時候,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台灣醫師面對醫療糾紛的困境與教育需求

為了解決中山醫生醫畢業門檻的問題,作者林欣慧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有二:一、探索國內醫師在面對醫療糾紛時所遭遇的困境;二、對醫療糾紛相關教育的需求。本研究在困境的探討方面,採用質性研究、半結構式面對面訪談方法進行。在民國106年3月至6月間,透過立意取樣(purposive sampling)之方式,訪談來自不同地區、科系、年齡層、性別,共16位曾有醫療糾紛經驗之醫師,以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之方式,對訪談所得之文本作開放式編碼與軸心編碼分析;在國內醫師對醫療糾紛相關教育需求之部分,採用混和研究(mixed-methods research)之方式。除以前述困境探討之研究方法,收集與分析同一群受訪者對醫療糾紛相關教育需求之看

法,同時間以立意取樣之方式,針對全國醫師,進行半結構式問卷調查,收集國內不同地區、層級、年齡層、科系之醫師對醫療糾紛相關教育的需求之量性資料,以敘述性統計及推論性統計之方法分析,最後將質性與量性資料整合討論,達到多重檢核(triangulation)與資料互補之目的。研究結果顯示,台灣醫師面對醫療糾紛,有24項核心困境,包括訴訟程序與法律邏輯相關6項:1. 還原當時事發經過 2. 釐清責任歸屬 3.不懂法律邏輯或訴訟程序 4. 需配合法院隨傳隨到 5. 冗長之審判期 6. 刑事濫訴現象;自我認同危機相關2項:1. 第一次面臨刑法審判與究責之心理衝擊 2.行醫信念受到挑戰;人際網絡與社會互動相關

15項: 1. 人身安全威脅2. 被原本關係良好的病家指責拿其當實驗品 3. 病家可能有人格特質疾患,不知如何與其溝通互動 4. 走入訴訟後被建議不再接觸病家,因此無法了解對方想法 5. 無法幫助病家6. 同儕在病家面前指責 7. 同事間推諉責任 8. 提供第二意見之醫師不同意原醫師看法 9. 主治醫師責任制10. 法官或檢察官之庭上斥責 11. 法律專業人士難了解醫療專業內容12. 疑似有鼓勵病人提告之掮客或律師 13. 醫院無協助人員與組織 14. 醫院協助人員負荷過重或專業不足 15. 病家透過媒體發言,造成對醫師名譽與醫病關係之損害;金錢賠償造成之壓力1項。國內醫師對醫療糾紛相關教育有

其需求,超過九成填答者同意將相關課程納入醫師養成教育中。受國內醫師重視的授課主題為「醫療傷害訴訟」相關法規認識(56.7%)、「醫療糾紛」發生案例與處理經驗分享(73.7%)、「醫病溝通」:支持病人與家屬之相關溝通技巧,如傾聽、表達同理心、給予病人或家屬情緒支持、告知壞消息、了解病人或家屬之期望等(58.9%)、「醫療傷害」發生時,應如何告知病人及其家屬、如何告知同儕、遺憾或道歉之表示(59.3%)等,其中又以「醫療糾紛」發生案例與處理經驗分享最為重要。有約七成的醫師有上過醫療糾紛相關課程,最常上到的主題為「醫病溝通」、「醫學倫理」、「醫療品質」;在問卷所列的課程中,最少被上到又令醫師最有興趣

的課程主題是「模擬法庭」、「醫療傷害訴訟裁判文」、「醫療糾紛」發生案例與處理經驗分享。八成以上醫師認為在醫學系畢業前即應開始接觸醫療糾紛相關課程,占必修課程裡3學分以下即可。授課單位部分,醫學中心之醫師偏好在自己醫院上課;基層院所執業之醫師偏好醫師公會所舉辦的課程,約有三成醫師最有意願參與各專科醫學會所辦之課程;影響醫師是否參與課程的考量包括方便性、以及是否有依專科特性的授課內容或醫療糾紛案例分享。未能修習課程的原因最多為「訓練或繼續教育過程沒有舉辦這類課程」,其次為「沒有時間去上課」、「上課地點太遠」。本研究提供國內醫師在面對醫療糾紛時,所遭遇的困境,及對醫療糾紛相關教育的需求之探索性結果。

醫師在處理醫療糾紛時所面對的困境非常多元化,除個人內在身心思索,亦牽涉到司法、人際、醫療糾紛處理制度、媒體等法學、政策學、醫院管理學或社會學議題,每一困境項目都值得未來研究深入探究。在醫療糾紛教育方面,國內醫師需求甚高,然而何種教育訓練方式與內容能有效幫助到醫師,值得更多實證研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