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檔案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檔案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煒翰寫的 日本皇族的台灣行旅:蓬萊仙島菊花香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詴論我國檔案館設置之得失及行政執行機關檔案館成立之必要也說明:如國史館負責撰修國. 史,國史館台灣台灣文獻館負責台灣文獻資料蒐集、整理與. 典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負責國內外近代史料. 之蒐藏等均有明確的館藏目標及 ...

中國文化大學 美術學系 洪昌穀所指導 陳惠玲的 淡水心象 (2020),提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檔案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意象、心象、淡水。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大學 應用經濟學系碩士班 許聖章所指導 朱家儀的 補習班經驗是否影響薪資表現?以台灣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教育投資、補習經驗、薪資表現、英文程度、補習時間與頻率、華人動態資料庫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檔案館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網站 - 中研院數位典藏則補充:為求史料實體與數位典藏得永續發展,臺史所檔案館於2009年正式成立,專責臺灣重要檔案史料的蒐集和保存,支援臺灣史深化研究和多樣性發展。 本網站為檔案館入口網站,係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日本皇族的台灣行旅:蓬萊仙島菊花香

為了解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檔案館的問題,作者陳煒翰 這樣論述:

  吃著不同於日本料理的台菜,   提著燈籠的太子,   抓壁虎的親王,   玩扇子的王妃,   二十七位天照大神的子裔,   三十四趟名義不同的訪台之旅,     在台灣處於太陽旗下的五十年中,   上演了一場又一場各自盤算的「奉迎」大戲。              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期間,被視為日本精神象徵的日本天皇家族,也不能免俗的來到這個國境之南的殖民地視察。從一九○一到一九四一年間,包括東宮太子裕仁在內,共有二十七位皇族、三十四次的台灣行旅。   他們來台的目的不同,規格不同,所到的地點也不同,而這當中的行程規劃,展現出各方的角力,而其留下的御跡,也成為台灣觀光的有力宣傳點。

  作者運用本身的史學背景,將這三十四次的日本皇族台灣行旅作完整歸納,以淺顯略帶詼諧的文字書寫,帶領讀者進入那段日本皇族台灣Long Stay的歷史。 本書特色   1.以歷史角度切入的另類旅遊書。      2.從食、衣、住、行各方面分析日本治台五十年間,二十七位皇族共三十四次台灣行旅的點滴,洞識當時治台官方以展示政績為主的「奉迎」大戲。      3.透過日本皇族的台灣之旅,看到當時台灣觀光景點與美食的特色,有些至今仍然留存延續,提供國人國內文化旅遊的參考。 名人推薦   在這本題材特別的書中,皇族成員恢復了凡人本相,泡湯、賞景、喝牛奶,還會戳破「演很大」的教學展示,露出目瞪口呆的

表情。歷史這樣讀,你能不喜歡嗎?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詹素娟   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洞識皇室藉由視察與台灣「奉迎」的大戲,達成了治理的行銷與宣傳,並指出今日真真假假的「太子現象」和永遠的「造神運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 張素玢   本書讓一般讀者也能輕鬆一窺當時這些日本皇族,在台灣島內真實的次元突破旅遊的實況,確實是一本相當特別的歷史書籍,值得大家一起跟著作者走入這個時空,來一趟很特別的台灣之旅。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洪致文 作者簡介 陳煒翰   台灣台北北投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   致力

於將所學活用、推廣於日常生活中,著有《日本皇族的台灣行旅》、《次元突破!動漫迷的聖地巡禮》、《二次元旅行》、《台灣蒸氣火車紀行》(譯著)等書。單篇著作、攝影作品散見報章雜誌當中。 推薦序 日本菊花皇族的美麗島接觸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詹素娟   這是一本美麗島與日本菊花皇朝家族貴冑的接觸史。由深愛台灣且走遍世界的旅遊達人、青年歷史研究者,在爬梳一手文獻、埋頭整理日治五十年皇族嬌客來台參訪的史料圖像後,以自身豐富的行旅經驗出發,鎖定食衣住行、治安衛生、動線安排、交通工具、參訪內容、住宿景點、媒體報導、風土人情、文學唱和、趣聞花絮等主題,以流暢幽默的文筆,為我們細描慢繪、逐一重

構天皇家族隆重登台的景象。   史實的厚度,使讀者就算遠隔時間塵埃,也猶如親臨現場,暢遊了一趟台灣總督府各級單位、公私企業、地方團體與士紳家族精心打造的完美行程。而在輝煌亮麗、眾聲喧嘩的表相下,作為日本國族主義象徵與最高統治者的皇族貴客,也在帝國南境、山川水湄、街道學校、糖廠水庫演出的齣齣神聖大戲中,與實質統治台灣的總督府攜手,對社會大眾展現至高無上的威權與尊貴的慈愛。作者以「向上展示」、「向下展示」概念,貫串每一幕場景,提醒我們必須進入殖民與被殖民的歷史脈絡,才能洞識日治時代天皇家族「訪台盛宴」的紋理乾坤。   對台灣讀者來說,遙不可及、面目模糊的日本天皇家族,似乎只有嫁入深宮、為血脈存

續難展歡顏的雅子妃,讓人印象深刻。但在這本題材特別的書中,皇族成員恢復了凡人本相,泡湯、賞景、喝牛奶,還會戳破「演很大」的教學展示,露出目瞪口呆的表情。歷史這樣讀,你能不喜歡嗎? 推薦序 走過皇族之旅的研究之路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  張素玢   二○一一年煒翰完成了他的碩士論文,那段撰寫過程,對師生都是一種煎熬和學習。雖然在台灣史研究所開了「台灣踏查旅遊史」的課程,但是我並沒有專研日本皇族在台灣的行旅,在史料與文獻方面給煒翰的協助不多,只能在研究架構與詮釋分析上給他一些意見。   這個看似有趣的題目,卻潛藏高度的挑戰;一來有些文獻毀於戰火,二來日本皇族檔案至今還沒有全面開

放,煒翰只能以地毯式的蒐羅,一經一緯的編織出皇族旅行的實態,循著他們的步履進而走出自己的研究之路。   有時煒翰會突然銷聲匿跡,不知所蹤,原來搶到了便宜的機票,隨著票面的地點「飛出界外」。他玩得很瘋、很精,總以最低的金錢代價,換取深入的遊歷經驗。他追風、追火車、追女朋友,都有一套;就發生在眼前,為師卻遲遲鈍鈍的不知道課堂上的田野踏查,已造就一樁美事。   敢玩、會玩的煒翰,也會研究;一卯起來常沒日沒夜,又有模有樣的。他自己建立了一套做法,將零零碎碎的資料系統化,依事件、依時序、依地點,一步一步將皇室旅行的足跡理出頭緒,並能從時空環境的主、客觀因素,和皇族與台灣當局的立場,探究皇族行程的設計

考量。其論文最大的貢獻,更在洞識皇室藉由視察與台灣「奉迎」的大戲,達成了治理的行銷與宣傳,並指出今日真真假假的「太子現象」和永遠的「造神運動」。   煒翰的碩士論文〈日本皇族的殖民地台灣視察〉,不僅在口試時獲得高分,並得到國立台灣圖書館的台灣學碩士論文獎助,我鼓勵他出版這本有「品質保證」的論文。   當《日本皇族的台灣行旅》完稿送到手上時,發覺作者花了很大的心力全面改寫,一掃學術論文的嚴肅乾澀,看來趣味盎然,應有的史實與嚴謹卻絲毫沒有流失,使一般的讀者都能享受閱讀的暢快,又有所獲。   這是一路看著煒翰走過研究之路,與他亦師亦友的我,最大的欣慰! 推薦序 跟著日本皇族一窺「台灣特色」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洪致文   近年來,台灣的旅遊書大量出版,但是以歷史的角度切入,遊走於時空之間,回頭去看過去時代的台灣旅遊則不多。有些歷史旅遊達人,會以日本統治時代的各種台灣鐵道旅行案內為本,尋訪這些歷史景點。然而,對比於以一般遊客為對象的旅行案內,那種提供給日本皇族來台遊覽,完全以皇室高規格招待,四處看最頂級與最樣板的旅遊,則又有另一種不同的意義。   日本對於皇室與貴族的出巡,其實有一套專門的敬語稱法。天皇出巡稱作「行幸」,皇后、皇太子、皇太子妃、皇太孫之出巡稱作「行啟」,其他的宮家或將軍等貴族出門則稱為「御成」。因此,大正十二年(一九二三年)四月,日本皇太子裕仁(後來

的昭和天皇)來台的出巡過程,便稱為「行啟」。至於日本時代其他王、妃來台灣的「御視察遊」,便稱作「御成」。   基本上,日本皇族在台灣島內治安比較穩定的大正年代之後才開始陸續來訪,大正後期到昭和初期,是這些皇族人士來台最頻繁之時,而在一九三七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之後,甚至進到二次大戰的戰雲之中,這種巡遊視察的遊覽就開始變得較少。而在島內公路尚未全面普及,航空運輸也未臻完善的一九一○到一九三○年代,來訪皇族貴賓在台灣的中長途行程,仍多要依靠鐵公路,而「內台」之間的交通,也以船舶為主。因此,不同的時代背景,受限於交通工具的條件,也有不一樣的島內巡遊特色。   不過不管怎樣,這些皇族在台灣的旅遊視察

,到處的奉迎規格都相當高,擺出來的場子與節目,都可以一窺當時的「台灣特色」。   本書作者陳煒翰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就讀時,曾以「日本皇族的殖民地台灣視察」為題撰寫碩士論文,獲得極高評價。如今以其詼諧的筆調,將這樣的深厚歷史記錄轉化為這本《日本皇族的台灣行旅》一書,讓一般讀者也能輕鬆一窺當時這些日本皇族,在台灣島內真實的次元突破旅遊的實況,確實是一本相當特別的歷史書籍,值得大家一起跟著作者走入這個時空,來一趟很特別的台灣之旅。 作者序 作旅行,做旅行   從大學時代便心向政治、社會議題與歷史學的我,怎麼也沒想到,會轉而研究旅遊史,更沒想到,最後的研究,是這些興趣的集大成。

  求學路上從未離家的我,上了大學,開啟了宛如「台北高校」學生般放蕩不羈的求學生活。時而因為系隊練球在課堂上呼呼大睡,時而在宿舍中與好友、前後輩一起徹夜通宵,但最常做的,便是拾起背包,翹他個幾天課,然後搭著冷死人不償命的電聯車、開窗的平快車或當時對阮囊羞澀的我來說十分「奢華」的復興號,或是拿著熱騰騰的機車駕照輕騎奔馳,自以為浪漫的舉起大拇指搭著便車,四處走訪。這下,我總算好好用自己的雙腳「認識台灣」。   「玩」進了研究所後,對於政治、社會議題或旅遊史的研究目標依舊搖擺不定,原先欲研究的題目也在此時被他所老師證明不可行,我遇到了相當大的瓶頸以及空前的挫敗。陰陽五行、四元素的「水」在這時幫了大

忙,就在某次淋浴中,「日本皇族的行旅」靈光一現,成為了碩士生涯的研究主題。   結合了政治、社會議題與旅遊的這個看似簡單的題目,實際動手後才發現困難重重,也才知道為何前人不願著手。戰爭時一次又一次的轟炸導致資料亡佚、牽涉日本皇族導致開放的資料稀少難尋,在那段研究所同學一一有進度的日子裡,我埋首於半世紀前的報紙與刊物中,為的是用最原始的「地毯式尋找」來挖出這些貴人們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一點足跡。   結果是豐碩的。以近三年時間抽絲剝繭尋找線索,再之匆忙成冊的論文取得了國立台灣圖書館的碩士論文獎助,最終,則成了這本通俗化的小書,我何其有幸能為台灣史砌上一塊磚,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那段馳騁在台灣

各地的時光,以及沒頭於研究室中的日子。   感謝玉山社給我這個機會讓此書得以問世,也感謝指導教授張素玢,以及洪致文、詹素娟等三位老師願意賜予推薦序,呂紹理、蔡錦堂兩位老師對於研究的鞭策與鼓勵,國立台灣圖書館的台灣學碩士論文獎助、照片提供,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檔案館、曾令毅學長的照片提供,還有學友們的鞭策、鼓勵。   僅將這本書獻給祖父啟肇,那個半個多世紀前,曾經穿著學生服被動員在路邊迎接皇族的台灣人。 第一章  從九十年前的「那件事」開始說起一九二三年四月十六日一九二三年四月十六日早晨七時三十分。日本帝國海軍第二艦隊所屬的三艘軍艦「霧島」、「金剛」、「比叡」正航行在台灣東北外海,距離

一八九五年日本軍的上陸地「澳底」,僅有不到三海浬之遙。在金剛艦上穿著海軍軍裝的紳士,正是一八九五年領軍征台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之侄孫,時任攝政的皇太子東宮裕仁。他在宮內省官員的安排下來到上甲板,拿起預先架設好的望遠鏡,在民政長官賀來佐賀太郎等人的指引下,觀看著澳底地區近三千名民眾的歡迎儀式。「萬歲!萬歲!萬歲!」日軍「上陸紀念地」聚滿了拿著小國旗的當地民眾,齊聲高呼著。他沒有作聲,微微舉手示意,船艦漸漸駛離澳底灣,朝著基隆港前進著。等待這位即將繼任天皇大位的紳士的,是一場共計十二天的殖民地視察旅行。將時間稍微向前推移,來到了一九二三年三月,也就是田總督得到宮內省同意東宮太子來台訊息的一個月後。以

總督為首的各文武百官,緊鑼密鼓的籌劃著這難能可貴的盛事,畢竟當時日本領台已近三十載,更歷經了多位總督上請失敗才終於得到首肯,此次的太子南巡,自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在確定好太子行啟地點與路線後,被號召動員來迎接太子的中小學生開始動了起來,數千人拿著小國旗整齊劃一排演的「旗行列」,規模絕不輸給戰後的國慶排字;學生們同聲練唱奉迎歌、預習聯合運動會的同時,百名花蓮後山的「蕃人」也坐船抵達台北,由理蕃係長帶領著「親臨」這場盛事。藝術愛好者們也沒有閒著,從千件台島風光攝影作品中挑選出的五十件作品已編輯成冊,準備與各地名產一同獻給東宮太子,在東京的台灣藝術家黃土水也正雕刻著名為「童子」的作品,準備獻給這位首

度踏上台島的日本首席皇位繼承人。在取得拜謁資格的權貴富商們接受健康檢查、各參觀地實施消毒與環境整理的同時,皇太子隨行的御用品也陸續抵達台灣,除了小到醬油,大到桌球桌等用品外,汽車與馬匹也一併搭著船,從日本內地抵達台灣,當然,也帶著馬兒們的糧草一起。

淡水心象

為了解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檔案館的問題,作者陳惠玲 這樣論述:

  本創作論述以「淡水」油畫創作為題,透過藝術創作表達筆者曾在淡水的生命體驗。創作研究動機是來自筆者從母親淡水家之窗景外的淡水景致,憶起高中於淡江中學生活經驗和與母親短暫相處時光的情感記憶。此創作為筆者對淡水自然環境與美好景物的深刻經驗意象呈現。藉著主觀的生命情調和客觀的自然景象,透過創作達到淡水是筆者的「心靈」故鄉的目的。  本文第一章為緒論,敘述創作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方法和、名詞解釋和旨趣陳述;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從淡水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和人文風情三個面向探究;第三章探討曾以淡水為主體之繪畫創作,分三個時期討論,首先是從17世紀到1895間,其次,日治時期期間:1895~1945年

。第三時期是從日治時期之後,即1945~迄今。第四章是創作作品的創作意涵、構圖形式,技法表現進行說明;第五章為結論,回顧本創作歷程省思和對未來在創作上的方向與期望。  此研究創作使筆者對於淡水有更深入的了解,促使自己對家鄉的風貌有更深層的認識。期許個人在未來藝術創作上有更清晰且具獨特面貌的發展。

補習班經驗是否影響薪資表現?以台灣為例

為了解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檔案館的問題,作者朱家儀 這樣論述:

  本研究為探討台灣學生在學期間參加補習班之經驗是否將影響職場上薪資之表現。本文欲透過此計畫評估補習之效益是否符合家長們盼望子女能有更好未來發展的期待。本研究使用華人動態資料庫(PSFD)之開放問卷,共計使用7280個有效樣本,以Mincer 薪資方程式估計受訪者在受教育階段之補習經驗,是否會對於進入職場後之薪資表現有加分的效果。研究主要變項包含國小、國中與高中階段之各類補習相關經驗,補習相關經驗包含校內課後輔導、校外補習班、家教等。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教育程度與補習與否存在高度關聯性,且補習經驗對薪資確實有正向影響,特別是在國中階段。  在控制個人相關的解釋變數,但未控制教育程度下,「國小

有補習者」較「國小未補習者」對薪資影響高2.9%;「國中有補習者」較「國中未補習者」對薪資影響高7.9%;「高中有補習者」較「高中未補習者」對薪資影響高7.1%,各求學階段之補習經驗皆相較於該階段無補習經驗者,對薪資影響有顯著正相關。若控制教育程度後,「國小或高中有補習者」對薪資影響不顯著,「國中有補習者」較「國中未補習者」對薪資影響高5.2%,表示各求學階段補習經驗與受教育程度影響。而若估計模型涵蓋國小至高中有補習者之所有補習相關變數,未控制教育程度下,「國小有補習者」相對「完全無補習者」對薪資影響不顯著;「國中有補習者」薪資較「完全無補習者」多6.5%,「高中有補習者」薪資較「完全無補習者

」多5.6%。若控制教育程度後,相較於「完全無補習者」,「國小或高中有補習者」對薪資收入影響不顯著;「國中有補習者」對薪資影響高5%。  接著,我們觀察國小英文補習經驗對薪資之影響,結果顯示出英文程度對於薪資影響存在正向顯著影響。未控制英文程度時,「國小有補習英文者」較「國小無補習英文者」薪資高3.6%。而若加入其他國小補習經驗之變數,且控制英文程度下,「英文程度好者」較「英文程度普通者」薪資將多11.7%;「英文程度差者」較「英文程度普通者」,薪資將減少6.4%;而「國小有補習英文者」對薪資影響則不顯著,此意味著在控制其他國小補習經驗時,補習英文與補習之經驗間可能存在關聯性,因此造成國小英文

類補習對薪資影響不顯著。若控制所有求學階段之不同補習經歷,顯示英文程度仍然相當重要,「英文程度好者」較「英文程度普通者」薪資高13.6%;「英文程度差者」較「英文程度普通者」薪資低7.9%,英文程度無論補習之經歷為何對薪資都有正向顯著影響,而國小英文補習經驗對薪資影響皆呈現不顯著。然英文程度與國小英文補習經驗存在非常顯著的關聯性,而英文程度佳者,薪資越高—意即國小英文補習將間接影響薪資表現。  為更直覺比較不同求學階段之補習歷程對薪資影響,若控制「僅有在一求學階段補習者」及「完全沒有補習者」的樣本,相較於「完全沒有補習者」,「僅國小補習者」薪資高5%;「僅國中補習者」薪資高7%;「僅有高中補習

者」對薪資影響不顯著。而控制「只有在兩求學階段補習者」及「完全沒有補習者」之樣本,分析結果皆不顯著。若控制「三求學階段皆有補習」及「完全沒有補習者」樣本,其對薪資影響亦不顯著。若控制所有求學階段補習經驗之樣本及所有補習變數,相對於「完全沒有補習經驗」,「僅國小補習者」薪資高7.3%;「僅國中補習者」薪資高10.1%;「僅高中補習者」薪資高11.6%。;「國小與國中皆有補習者」薪資高7.7%,「國中與高中皆有補習者」薪資高9.2%;「國小至高中皆有補習者」薪資高7.9%,不同求學補習歷程對薪資影響不同,其中「僅高中補習者」對薪資的影響最大。  最後,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受到資料的限制,PSFD調查資

料因橫跨較長年度,年度間問卷內容差異頗大。另外,補習與否的相關變數可能因為自我選擇行為而具內生性,在無學校成績與個人其他能力相關之控制變數下,我們的估計結果可能具有偏誤;教育程度與學校類型無法直接反映受訪者學校真實品質,因此亦可能影響估計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