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政區圖繁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中國行政區圖繁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有關內蒙古人民革命黨的政府文件和領導講話(下冊) 和盧建榮的 沒有歷史的人:中晚唐的河北人抗爭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 中國行政區圖繁體 - 旅遊日本住宿評價也說明:201612252134中國大陸城市地圖&大陸各省份省會| 中國行政區圖繁體 · 6張地圖,看懂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行政區域變化| 中國行政區圖繁體 · File:China administrative zh |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銳文創 和暖暖書屋所出版 。

亞洲大學 財務金融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盈利所指導 陳惠瑜的 新冠肺炎對旅遊產業股價報酬之影響-以台灣旅遊產業為例 (2020),提出中國行政區圖繁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冠肺炎、平均異常報酬率、訊息揭露、累積異常報酬率。

而第二篇論文長庚大學 商管專業學院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經營管理組 張恆瑜所指導 李佳珍的 隱形眼鏡產業競爭強度分析:以台灣前三大隱形眼鏡製造商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隱形眼鏡、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巿場共同性、資源相似性、競爭圖像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國行政區圖繁體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國行政圖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 Bdrbmi則補充:中國 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如下: (一)全國分為省,自治區, ... 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社:金時代出版日:1060101 ISBN:9789865736316 語言:中文繁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國行政區圖繁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有關內蒙古人民革命黨的政府文件和領導講話(下冊)

為了解決中國行政區圖繁體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緊急動員起來,隨時準備痛殲蘇修侵略者。」──內蒙古自治區革命委員會   1967-1969年間,150萬的內蒙古人,至少346,000人受捕,27,900人被殺,120,000人致殘。   ★收錄多達30餘萬字關於「整肅內蒙古人民革命黨」的中國政府文件和中共眾多領導人的「意見」、「批示」等講話★   ──內蒙古文革檔案史料,系統性排版整理,重新看見歷史──   中國共產黨對內蒙古以及「內蒙古人民革命黨」(簡稱「內人黨」)的態度曾有過幾次關鍵性的轉變。   1925年10月,「內人黨」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執政黨「蒙古人民革命黨」以及共產國際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也曾表示支持內蒙

古民族有自決的權利,並鼓勵「內人黨」為力爭自決而鬥爭;1935年頒布的〈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對內蒙古人民宣言〉中更提到:「内蒙古民族可以隨心所欲的組織起來,它有權按自己的原則,組織自己的生活,建立自己的政府,有權和其他的民族結成聯邦的關係,也有權完全分立起來。」然而,中共在取得政權、局勢漸趨穩定的1960年代態度丕變,將「內人黨」定性為「民族分裂主義政黨」,藉此整肅內蒙古境內的蒙古人菁英,迫害蒙古平民,在1967-1969年間,殘害近50萬內蒙古人,重挫蒙古民族元氣。   1969年,在「九大」(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受迫害而上訪北京的內蒙古人數愈來愈多。為了讓「九大」順利召開

,中央頒布了「五二二指示」,要求對「內蒙古人民革命黨肅清事件」中被誤傷的好人予以平反。內蒙古的風向一夕之間轉變。加上「九大」以後頒布的「八二八命令」,要求各邊疆革命委員會作好反(美、蘇)侵略準備,原先針對蒙古人「挖黑線」、「肅流毒」等鼓吹宣傳,被「內蒙地處戰爭前線」、「團結一致對外」的呼籲所取代。   這樣的轉變在中共的政府文件和領導講話中尤其明顯:中共的專制政權帶有「人治」色彩,高級幹部的講話往往以「意見」、「批示」和「指示」等形式呈現,實際上卻代表了政府的意志,具備不可抗拒的性質。政府文件與領導講話的轉向,就是整體國家政策的轉向。   本書收錄「內人黨」事件期間的中國政府官方文件以及中

共眾多領導人的講話,書分二冊,據史料重新繕打排版;下冊內容收錄1969年7月到文革後期,包含上訪團會議實錄、平反決定,以及平反通知書等文件。   「內蒙古文革檔案」全系列共五書,另有《滕海清將軍有關内蒙古人民革命黨講話集》(三冊)、《挖内蒙古人民革命黨歷史證據和社會動員》(二冊)、《內蒙古土默特右旗被害者報告書》(乙冊)、《内蒙古軍區被害者和加害者紀錄》(乙冊)。 本書特色   ★揭露鮮為人知的蒙古人文革受難,白紙黑字的史料檔案,當局逃無可逃、避無可避!   ★面對堪比種族屠殺的暴行「內人黨肅清事件」,正視中國少數民族治理問題!   ★收錄中共當局對「內人黨事件」的官方文件,從史料窺見文

革時期中共當局政策及態度的轉變!   編者簡介 楊海英(蒙古名:俄尼斯‧朝格圖,日文名:大野旭)   蒙古裔文化人類學家,1964年出生於內蒙古,幼時曾親歷文化大革命及「內人黨事件」。大學赴北京求學,畢業後赴日繼續研究,爾後歸化日本籍,在日本以研究「內人黨事件」著稱。現為日本靜岡大學教授,著有《沒有墓碑的草原:內蒙古的文革大屠殺實錄》、《蒙古騎兵在西藏揮舞日本刀:蒙藏民族的時代悲劇》、《在中國與蒙古的夾縫之間:一個蒙古人未竟的民族自決之夢》與《文明的遊牧史觀:一部逆轉的大中國史》等書。   序言 編輯書前註 52. 內蒙革委會接見哲盟上訪團實況 53. 內蒙革委會

負責同志接見昭盟上訪團(1969.07.11) 54. 關於對昭盟革委會、烏盟革委會請示報告的批覆(1969.07.05) 55. 吳濤等同志接見內蒙軍區政治部學習班的講話(1969.07.06) 56. 康修民同志在錫盟各旗縣上訪團彙報會上的講話(1969.07.13) 57.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佈告(1969.07.23) 58. 關於進一步貫徹落實「九大」精神和毛主席「五.二二」批示及中央對內蒙當前工作指示公告(1969.07.24) 59. 中央學習班辦公室主任聶濟峰同志接見權星垣等同志講話精神 (1969.07.25) 60. 關於執行內革[69]186、189號文件中幾個具體問題

的補充通知(1969.07.30) 61. 關於堅決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變更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區劃的規定的通知(1969.07.30) 62. 關於認真學習、廣泛宣傳、堅決執行中央「七.二三」佈告的通知(1969.08.01) 63. 關於堅決貫徹執行中央「七.二三」佈告的再次通知(1969.08.05) 64. 給鐵路、煤炭、工業交通戰線革命職工及有關革委會、軍管會、革命群眾組織的一封信(1969.08.12) 65. 呼和浩特市革命委員會 呼和浩特軍分區關於當前加強民兵工作的指示(草稿) (1969.08.15) 66. 軍區作戰值班室李參謀來電話轉告內蒙革委會核心小組給劉華香等同志的一封信

(1969.08.16) 67. 李樹德同志在內蒙、呼市兩級革委會召開落實「七.二三」佈告宣傳會議上的講話(1969.08.18) 68. 康修民同志在內蒙、呼市兩級革委會召開落實「七二三」佈告宣傳會議上的講話(1969.08.18) 69.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命令(1969.08.28) 70. 內蒙古自治區革命委員會三十一日特急電報(1969.08.31) 71. 中央「八.二八」命令宣傳提綱(1969.09) 72. 關於堅決貫徹執行「八.二八」命令,進一步穩定局勢,團結起來,準備打仗的報告(1969.09.08) 73. 吳濤同志傳達九月十三日晚至十四日凌晨中央首長接見內蒙革委會在京

常委的指示(1969.09.16) 74. 中共呼和浩特市革命委員會核心小組關於「一一.二三」事件的平反公告(1969.09.23) 75. 中央負責同志幾次接見的指示精神(1969.10.05) 76. 中央辦的毛澤東思想學習班內蒙班致全區各族革命人民的緊急通電(1969.09.10) 77. 呼和浩特市反侵略戰爭指揮部關於防空警報信號規定的通知(1969.10.10) 78. 呼和浩特市「五.七」幹校關於「新內人黨」問題的平反公告(1969.11.25) 79. 平反通知(1969.11.25)第414號 80. 平反通知(1969.12.07)第 號 81. 平反證明(1969.12.0

7) 82. 緊急行動起來 隨時準備痛殲蘇修侵略者 83. 關於內蒙各盟、市實行軍管對廣大軍民的要求(1969.12.27) 84. 用實際行動落實偉大領袖毛主席親自批准的軍管決定(1970.01.08) 85. 中共呼和浩特市委關於在全市掀起向解放軍學習群眾運動新高潮的決定(1972.01.18) 86. 平反證書(1974.03.30) 87. 尤太忠同志傳達的中央領導同志指示(1974.05.11) 88. 關於「新內人黨」結案問題的嚴正聲明(1974.05.22) 89. 內蒙古自治區革命委員會關於《關於「新內人黨」結案問題的嚴正聲明》的緊急報告(1974.06.10) 90. 內蒙古

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尤太忠同志、常委寶日勒岱同志接見師院、蒙專、內大等單位各族革命群眾時的講話(1974.06.15) 91. 平反證明書(1975.12.15) 92. 關於印發尤太忠同志在自治區黨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的通知 (1978.05.05) 93. 趙軍同志在市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1978.05.19) 94.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落實政策領導小組關於進一步解決挖「新內人黨」歷史錯案遺留問題的幾項具體規定(1978.06.27) 95. 消除影響通知書(1978.) 96. 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革命委員會關於進一步解決冤,錯,假案政策問題的原則規定(1979.0

2.07) 97. 平反通知書(1979.07.23) 98. 關於為原自治區黨委辦公廳在「烏蘭夫反黨叛國集團」、「內蒙二月逆流」、「新內人黨」等冤錯假案中受害同志徹底平反昭雪的決定(1979.07.23)   序言 楊海英   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共產黨在內蒙古自治區發動了大規模種族屠殺(genocide)。經中國政府操作過後的公開數據呈示,中國政府和中國人(即漢民族)總共逮捕了346,000人,殺害27,900人,致殘120,000人。親自在內蒙古各地做過社會調查的歐美文化人類學家們則認為被中國政府和中國人屠殺的蒙古人受害者總數達10萬人。筆者曾經在日本編輯出版了兩本文化大革命(

以下簡稱為「文革」)被害者報告書,通過用社會學抽樣調查方法探討呼倫貝爾盟和基層人民公社的被害者情況,得出的結論與歐美文化人類學家的結論相同。這些數據裡並不包括「遲到的死亡」,亦即致殘者120,000人的命運。蒙古人的民族集體記憶是:「文革就是一場中國政府和中國人合謀屠殺蒙古人的政治運動」。   大量屠殺蒙古人的時候,中國政府設定的罪名為:蒙古人是「內蒙古人民革命黨成員」。內蒙古人民革命黨,於1925年10月在張家口(蒙古語:Batukhalagha,意即「堅牢的關隘」)成立。建黨時得到了前一年即1924年時剛剛獨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國執政黨「蒙古人民革命黨」和共產國際的大力相助。中國國民黨知道蒙

古人成立了民族主義的政黨,而此時的共產黨則在南方割據。   由於「內蒙古人民革命黨」裡「人民」即「arad」一詞本身屬於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新概念,中國知識分子在向蘇聯和世界上第二個社會主義國家學習時把「arad」有時翻譯為「人民」,有時是「國民」。內蒙古人民革命黨在其成立宣言中稱,「中國領土內,各民族各有其自決權」。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也於1927年11月時在其「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關於中國共產黨土地問題黨綱草案」中特別提到,「中國共產黨認為必須宣言承認內蒙古民族有自決的權利,一直到分立國家,並且要激勵贊助內蒙古國民黨力爭自決的鬥爭」。翌年,「中共中央致內蒙特使指示信」強調,「內蒙民族運動

在民族運動上說是很有革命意義的,我們應當積極領導,並作擴大的民族獨立宣傳以喚起內蒙民族的獨立運動」。之後,中共中央又直接給蒙古工作委員會寫信明確區分「中國同志」(即漢人)和蒙古人。提到要依照國際東方部的原則,「建立內蒙民族共和國,承認民族自決權」。毛澤東率領紅軍長逃至陝北延安後,於1935年12月20日頒佈了「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對內蒙古人民宣言」:   「內蒙古民族只有與我們共同戰鬥,才能保存成吉思汗時代的光榮,避免民族的滅亡,走上民族復興的道路,而獲得如土耳其,波蘭,高加索等民族一樣的獨立與自由。……內蒙古民族可以隨心所欲的組織起來,它有權按自己的原則,組織自己的生活,建立自己的政府,有權

和其他的民族結成聯邦的關係,也有權完全分立起來。」   毛澤東和他的蘇維埃政府在該宣言裡強調的是蒙古人有「獨立與自由」權,至少可以和中國人「結成聯邦」。但是,中共執政後為了整肅蒙古人菁英而故意混淆「內蒙古人民革命黨」和「內蒙古國民黨」,把蒙古人的民族主義政黨和它自己的宿敵「國民黨反動派」聯繫在一起加以整肅。1968年7月20日,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正式確定內蒙古人民革命黨為「民族分裂主義政黨」而對蒙古人加以大屠殺。   中國政府和中國人在內蒙古自治區整肅蒙古人的時候,一開始加在蒙古人頭頂上的是「烏蘭夫反黨叛國集團成員」罪。「烏蘭夫反黨叛國集團成員」主要由自治區西部土默特地區和鄂爾多斯

高原蒙古人組成。實際上內蒙古人民革命黨在1925年成立之際,主要領導人多為東部出身知識分子。1968年7月開始,自治區領導人烏蘭夫被政府認定是「民族分裂主義政黨」內蒙古人民革命黨「頭目」之後,自治區東西部地區菁英和普通蒙古人一起遭殃。客觀講,1925年時的烏蘭夫才19嵗,當時他叫「雲澤」,還沒有擔當蒙古人民族主義政黨領袖的資格。中共牽強將二者連在一起完全是為了整肅整個蒙古民族。   本書主要收集了關於整肅內蒙古人民革命黨的政府文件和中共眾多領導人講話。中共高級幹部的講話帶有特殊政治意義。在一個沒有法制的專制政權之下,領導人物的講話就是法律而帶有生殺予奪之權。講話往往以「意見」、「批示」和「指

示」等形式出現,實際上代表政府意志,具有不可抗拒的性質。文件和領導講話從文革時期開始,下限至1979年中共執行部分「平反」政策期。全部文獻曾經用影印方式在2010年由日本風響社以『モンゴル人ジェノサイドに関する基礎資料2―內モンゴル人民革命党粛清事件』形式出版。如果讀者願意目睹文革期間獨特的政府文件印刷方式和用筆,以及當時的蠟版刻印方式的話,可以直接參考日文影印版。此次重新電子輸入時,文革期間專用的簡體字和繁體字一律統一為現行繁體字。除明顯的錯別字以外,未作任何改動。   【編輯書前註】 本書內容為史料檔案,有些文革時期的詞彙和現今我們所習慣的正確用字並不相同。例如「付主席」(副主

席);「揮午」(揮舞)等等。這些不同的用字,為尊重歷史、呈現特殊的文革文化,我們將予以保留。 【57.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佈告(1969.07.23)】 中共中央文件 各省、市、自治區革命委員會、各大軍區、各總部、各軍、兵種、各野戰軍、各省軍區、各軍分區、各縣人武部: 現在將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親自批准的七.二三佈告發給你們,希望大量印發,組織同志們認真學習,堅決執行,並且在群眾中廣泛宣傳,做到家喻戶曉,但不要廣播,不要登報。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九日 附毛主席批示照辦的中共中央七.二三佈告全文 毛主席批示:照辦。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佈告 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

在偉大領袖毛主席關於「團結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的號召鼓舞下,全國形勢大好。山西省同全國一樣,形勢也是好的。但是,在太原市、晉中、晉南的部分地區,混在各派群眾組織中的一小撮階級敵人和壞頭頭,利用資產階級派性,蒙蔽一部分群眾,抗拒執行中央歷次發佈的通令、命令、通知和佈告,犯了一系列及其嚴重的反革命罪行: 一、組織專業武鬥隊,搞打、砸、搶、抓、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破壞社會革命秩序。 二、抗拒實行中央決定的革命大聯合、革命三結合的方針,破壞已經實現革命大聯合、革命三結合的革命委員會,另立山頭,製造分裂,提出「武裝奪取政權」的反革命口號,向無產階級進行反奪權。 三、衝擊人民解放軍機關、部隊,強隊

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毆打、綁架、殺傷人民解放軍指戰員。 四、破壞鐵路、公路、橋樑,武裝襲擊列車,搶奪交通工具,搶劫旅客財務,危害旅客生命安全。 五、搶佔國家銀行、倉庫、商店、私設銀行,搶劫國家大量資財。 六、用武力強佔地盤。構築武鬥據點,實行反革命割據,殘害人民群眾,向群眾敲詐勒索,派糧派款。 七、煽動,威脅工人停工停產,煽動農民進城武鬥,破壞工農業生產和國家計劃。

新冠肺炎對旅遊產業股價報酬之影響-以台灣旅遊產業為例

為了解決中國行政區圖繁體的問題,作者陳惠瑜 這樣論述:

本研究根據新冠肺炎疫情,設定四個重要的事件日,這四個事件日造成上市上櫃旅遊業股價平均異常報酬的顯著性,影響上市上櫃旅遊業的股價變動來定義事件,透過股價在事件日前後的累積異常報酬反應,來探討訊息揭露造成的影響,能否造成股價超額報酬。分析實證結果,事件日當天的股價反應有顯著的異常報酬,投資人可依此進行旅遊業股票短期操作,旅遊業受新冠肺炎事件影響股價劇烈變化,因訊息揭露的有短暫的獲利空間。在事件日前後,持續因疫情不明朗,以及陸續公布幾個邊境政策,使累積異常報酬率的多為負值,經過統計檢定結果顯著,表示股票市場有過度反應的現象,呈現顯著的反向累積異常報酬,正負事件進行反向操作而獲利。

沒有歷史的人:中晚唐的河北人抗爭史

為了解決中國行政區圖繁體的問題,作者盧建榮 這樣論述:

力抗唐帝國軍隊的河北人,被消音達千年之久, 成了「沒有歷史的人」。 面對帝國百年來的文攻武嚇,河北人是怎麼挺過來的?     ◆安史之亂後,分裂的帝國江山     唐朝安祿山領軍譁變,殺向洛陽和長安、皇帝出逃。從此,帝國軍與安祿山軍周旋了八年。安祿山死後,安軍換了三位頭領,仍與唐軍互打不已。但雙方攻守易勢,安軍主力從河南退守河北,忙了八年只獲得帝國十餘道行政區中的河北道。而唐軍也制服不了安軍,形成僵局。最後唐方主動罷兵,並撤離河北,河北從此成為安祿山死後餘生部眾的勢力範圍。同時,八年戰爭期間,有兩塊唐土也落到安軍部眾之手:一塊是今日的山東省,另一塊是今日河南省西南部的蔡州一帶

,當時稱作「淮西地」。於是乎,內戰後的帝國,有三處地方管治不了。特別是河北這一塊,成為亂後七位皇帝的夢魘所在,亟思光復。     ◆河北自治體制的「河朔故事」     此後的唐廷與河北三鎮,就處在一種關係不穩又曖昧的狀態。唐廷視河北為失地,而河北諸強人們則以河北主人自任,將這塊地盤視為八年內戰的戰利品,府主可以傳之子孫,唐廷只能被迫保證河朔子孫世襲帥職的特權。這無疑是河北自治體制,用當時的術語叫「河朔故事」,成了政治文化慣例。「河朔故事」下的自治體制,除了指河北人自行選帥之外,還意味著自行募兵、賦稅,以及命官之權,獨立於唐廷之外,唐廷不得干預。     ◆醜化河北人的「帝國

文化工程師」     唐中晚期的河北人,在政治上採取抵抗唐廷的立場,而橫遭兩京士大夫的醜化,甚至污名化,讓忠於帝國的人對反抗者心生反感,而煽起一股以軍事解決反抗者的鷹派風潮。再加上寫史的權力操縱在唐代兩京士大夫及其後代心儀者手中,於是兩京士大夫對河北人的歧視意見被後代史家當事實看待,因而被消音長達一千二百年之久。本書稱這批粉飾、醜化又試圖馴化河北人的志工隊伍為「帝國文化工程師」。這些文化菁英旨在形塑河北人作為異族的集體形象,並在有裂縫的社會中製造內部敵人,然後在應付失據後又不負責任地一哄而散,如韓愈、元稹、劉禹錫、杜牧,以及權德輿等人。     作者以新文化史的素養,以出土的石

碑史料為依據,講述唐河攻守雙方拉鋸的過程,並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這場軍事與文化衝突。在帝國百年的文攻武嚇下,仍無法瓦解河北人抵抗帝國的意志,並重現這段消失千年的歷史。故事就從雙方傷亡最慘烈的七八三年「薊城戰雲布、萬戶釘棺聲」拉開序幕……   本書特色     ◎本書原名《飛燕驚龍記:大唐帝國文化工程師與沒有歷史的人》,此為全新修訂版。◎沈睡千年的河北人,他們在強權底下的生活、情感與鬥魂,在史家筆下一一甦醒呈現。     ◎歷史循環不已,唐帝國的文化菁英為帝國粉飾,並且想方設法打壓河北人、使之消音,於今豈非相當雷同? 作者簡介   盧建榮     現任《

社會∕文化史集刊》(新高地)主編,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也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台北大學以及佛光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作者是台灣僅見全方位思維的史家,古今中外史蹟皆其獵場,長年提倡「敘述史學」與「新文化史」,將多項獨到研究成果,改寫成平易故事版本與讀者分享。1990年代起,大量引介西方新文化史學巨作(麥田出版叢書),膾炙人口,引領兩岸年輕世代開創史學新風。     盧氏早期敘述史著作《曹操》出版於1980年;《入侵台灣》獲2000年「中央日報」十大本土創作獎;2003年《分裂的國族認同》獲書評家晏山農許為台灣史界勇於挑戰當權第

一人;《咆哮彭城:淮上軍民抗爭史》2014年獲北京權威書評專欄4顆星獎。     其他重要著作:《鐵面急先鋒:中國司法獨立血淚史》(2004)、《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2006)、《聚斂的迷思:唐代財經技術官僚雛形的出現與文化政治》(2009)、《陳寅恪學術遺產再評價》(2010)、《白居易、歐陽修與王安石的未竟志業:唐宋新聞傳播史》(2013)、《唐宋私人生活史》(2014)等。 典範的轉移(臺灣繁體增訂版序) 向星期天史家致敬(繁體中文版序) 為廣大歷史癖者解饞(簡體中文增訂版序) 序曲 第一部 自決 —、薊城戰雲布 萬戶釘棺聲 二、虎踞於河朔 長安計安出 三、

幽鎮相傾日 瓜李成嫌時 四、河朔亂又起 宰臣全束手 五、鄉關路更遠 靈堂伏劍死 六、忠義滿京華 風雨故園情 七、大盜計竊國 河朔故事興 八、車馬喧山寺 良相佐君行 九、兩河戰士骨 春閨人夢裡 第二部 敵對 十、 闖關萬里行 幽人夜難眠 十一、冷月疏星照 寒光鐵衣濕 十二、文曲駐輦下 人物辨邪正 十三、七步干戈慘 疑心暗鬼生 十四、文昌筆萬鈞 平地風雲起 十五、長安為異客 河北入夢來 十六、河北為屏藩 君相俱開懷 十七、河北苦離亂 洛陽好成家 十八、禁垣君相汗 沙場將士血 第三部 納叛 十九、 將軍朝天闕 軍士肝腸斷 二十、 護主心悲涼 白髮憶離鄉 二十一、兄弟各異路 生死又情殊 二十二、見

縫插針難 隆功崇德易 二十三、十年絕音訊 一朝脫險境 二十四、叔姪爭帥位 長安迎輸家 二十五、長安富貴居 故鄉虎口行 二十六、開門揖降者 不分河南北 第四部 招降 二十七、燕趙高門空 易鎮唐心堅 二十八、程家襲三代 歷劫無復憶 二十九、三鎮歪風熾 監站豈容貪 三十、 青女辭羅綺 俠氣世無匹 第五部 來歸 三十一、洛士群鼓譟 燕趙氣益雄 三十二、薊城洛下客 燕歌塞鴻飛 三十三、洛風拂朔野 不解幽燕情 尾聲 附表一 中唐諸帝年號暨中西紀年換算表 附表二 唐(廷)、河(北)關係大事年表 附表三 田弘正、田布父子蹤跡在全書分佈表 參考文獻與遺物 增訂版序   典範的轉移     一    

 近兩年中美貿易大戰,許多台灣高科技生產線從大陸移回台灣。原本交由三聯書局出版的七本書,有兩本都排好版、正待二○一九年四月起陸續推出之際。不料一紙行政命令,竟阻止了這個發行大計,沒為什麼,三月底大陸當局突然要求,各書局要把送審通過並待上市的台港學者著書,重新送審一遍。如此一來,基層工作人員在審查作業上,不會只是最嚴,而是更嚴。靜靜等候送審再過的通知佳音,就一個月又一個月地遲不出現。到了今年十月,我已經等得心焦不已,逐漸說服自己,我與大陸讀友無緣,此事就此打住吧。     就在此時,萬沒想到,一次與老友吳宏哲兄邂逅的事件,帶來新的轉機。宏哲兄聽我大陸出書受阻,便在眾家老友面前,講出一番要助我一臂

之力的話。這並不是他有辦法讓我在大陸出書,而是助我把大陸生產線移回台灣,像煞登上脫逃大陸的台灣企業這輛列車。我的文化事業重心又從大陸倏忽移回台灣。從二○○二年至二○一四年的十二年間,大陸有四家出版社各出我一本書。一五年時,我結識了三聯主編張龍先生和中華賈主編雪飛小姐,大家相談甚歡,就分別跟我敲定了簽七本書和三本書的約定。從一六年至一八年,這兩家書局分別忙於內部編輯作業。此其間,我與兩位主編通信無數,分別交流了各自製作書籍的理念。我覺得很幸福的一件事,是天幸讓我遇到識馬的兩位伯樂。張龍先生乃北大歷史系畢業,初識那天,他告以發掘了一位重量級學者辛德勇先生。此後,辛先生之書一本一本地從張龍編輯手中應

市,深受讀者喜愛。賈雪飛小姐從復旦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後,投身中華編務。從她手中編出面市之書,都衝到十萬本的天文賣量。像樊樹志教授的晚明五部曲(已出三本),還有張國剛教授的《資治通鑑》學,都是賈小姐點指成金的熱銷商品。張、賈兩位編輯近五年的努力,炒熱了歷史書類,讓專業史家像煞王牌作家一樣,他們的史著可躋身暢銷書排行榜。這股歷史通俗書熱,無疑對我作品進入大陸書市,相當有利。     我數十年來,就是一位右手寫科學報告的論文,左手寫老嫗都解的歷史普及書的學者。我在歷史普及書領域內,走在前述辛德勇、樊樹志,以及張國剛等三位教授之前,早了許多年。今天出版社出了像張、賈這種看重歷史普及書價值的專業編輯,當這

種編輯當起識馬伯樂,那麼,象牙塔中稀見的千里馬史家,像辛、樊、張等三教授,就會被發掘出來。我應屬千里馬俱樂部的一員,我的兩部書,即《鐵面急先鋒》和《咆哮彭城》,先後讓北京法政大學出版社和北京大學出版社的編輯給相中,分別在二○一二年和二○一四年發行應市。之後,有張龍先生和賈雪飛小姐分別來洽談出簡體字版書,已述之於前,不贅。     二     唐帝國統治了一百三十七年,三支由安祿山統領的東北邊防軍譁變,殺向洛陽、長安兩京,一副要吞噬帝國的模樣。一時之間,帝國大河南北要地悉數淪陷,皇帝出逃,長安落入安祿山手中。從此,帝國各路軍與安祿山軍周旋了八年。安軍在安祿山死後,連續換了三位頭領,還在與唐軍互打

不已。但雙方已攻守易勢,安軍的主力部隊已從河南地退守到河北地,只比當初老巢的幽州、營州等地多了今天河北省的中部和南部。亦即,安祿山部眾忙了八年,只獲得帝國十餘道行政區中的一道,即河北道。而唐軍這時,分從河南和河東兩地進逼河北。但誰都制服不了誰,於是形成了僵局。最後唐方主動罷兵,並撤離河北,河北從此成了安祿山死後餘生部眾的勢力範圍。同時,八年戰爭期間,有兩塊唐土也落到安祿山部眾之手,一塊是今天山東省,另一塊是今天河南省西南部的蔡州一帶(當時稱作「淮西地」),於是乎,內戰八年之後的帝國,有三處地方管治不了。特別是河北這一塊,一直是亂後七位皇帝的夢魘所在,亟思加以光復。因而此後七十七年,唐廷就與河北

三個藩鎮處在一種關係不穩,又曖昧的狀態。唐廷視河北為失地,而河北諸強人們則以河北主人自任。這樣的唐河關係歷史課題,近八十年來一直引起中外史家高度注意,都想對這樣的歷史現象給予合理的解釋。     可這是一個極度複雜的歷史課題,因此對歷史家而言,研究此一議題,形同是對一己史學素養和能耐的一大考驗。     三     唐(廷)河(北)關係課題是由陳寅恪這位二十世紀不世出史家所提出的。他在一九四四年出版對此課題的假說性解答。他認為,當時存在兩個平行時空世界,一個是由長安天子所管治的「周孔名教」世界,另一個是不知「周孔名教」為何物的河北世界。一個傳承的是中國正統文化,另一個則是背離此正統的低級文化。

對於後者,他進一步解釋說,河北地域中,雖在族群上是胡漢雜揉,但在文化上是以非漢的胡人文化為主體。其實,河北境內胡人族屬多元且複雜,陳大師當時並未有所著墨,而是到了五、六十年後才由榮新江教授加以補白。     以上陳大師的歷史詮釋,是為了理解唐河關係之所以緊張且尖銳化,其持續如此之久,一言以蔽之,就是長安是漢族光輝文化的代表,河北三鎮則是胡人文化的重鎮,兩者之間存在先天的文化隔閡,且發展到無可化解的地步。據此,又可進一步導引出雙方的嚴重軍事衝突,是雙方文化衝突另一形式的體現。     然則陳大師上述假說是建立在一則二手傳播上。一位代表胡人文化的河北之子,叫盧霈的,從小到大,只知騎射,卻不知周公孔

子為何許人。直到有一天,有一位河北儒者黃建出面告知他,還有一個世界,其文化境界比我們河北人的要高出許多。這個世界就在河北境外,是由一位坐鎮在長安城的唐天子所統治的偌大地方。好個盧霈一知還有另一個世界,為他所不知,他聽說之後,就偕乃弟出走河北,由山西地界進入天子的世界。他與乃弟決心做一位有「文明」的人,遂投注大量時間學漢字和讀漢文書,並參加科舉考試。最後,盧霈取得進士功名,卻一時無法入仕。幸而,他的同年好友競相供養他,讓他可在長安生活下去。過了一段時間,盧霈偕弟到山西遊歷,不幸死在一群強盜之手。乃弟幸運逃脫,在遇到一位叫杜牧的文官後,才把上述身世和盤托出。杜牧據以寫成〈盧霈墓誌〉。     讀者

注意到了沒有?河北之子盧霈的故事,活脫是一則胡化漢人,冒險進入天子世界,脫胎換骨變成一位一定漢化程度的漢人的變(換)身(分)故事。當年那位儒者黃建在點撥盧霈培養新的世界觀的場合,盧霈弟弟並不在現場!盧弟應該聽聞乃兄轉述那場文化震撼對話,經過他的理解,再轉譯給聽故事者杜牧聽,而杜牧再以他主觀認知,把盧霈轉變文化認同的故事,給予記錄。這故事傳世至今,而為陳大師採信。陳大師並未留意杜牧所言,是二手資訊,也未留心此中有杜牧的蓄意加工,把資訊增加權重。同時,裡面也夾纏有盧霈弟的臆測,以及杜牧對河北人先天刻板印象和自家主觀價值和信念。這個關於河北之子變身為天子世界信徒的故事,裡面究竟有多少事實成份,其實很

值得今之史家懷疑的。陳大師不僅不疑有他,還照單全收!這是陳大師的偏聽,導致對唐河關係的詮釋致命的所在。     陳大師打一九四四年提出上說後,崇信兼崇拜者絡繹於途。直到九○年代,台灣的毛漢光教授偕其所指導博士生廖幼華女士,才予以局部修正說,河北未全然胡化,胡化厚重區應侷限在河北北部的幽州節度使。至於其他河北中南部的成德和魏博兩節度區,應還是以漢人文化為主體的。     陳氏假說從一九四四年提出,至一九九○年毛教授始提局部修正,再到一九九二年廖女士發揚乃師之說,寫成博論並畢業 。中、港、台三地學者,加上日本和歐美學者,基本上不斷引用陳大師對唐河關係的看法。然而,挑戰陳大師假說的事究竟發生在二○○

○年至二○○七年的台灣史壇。     四     台灣史家盧建榮與二○○○年先發表一文,長達四萬五千字,挑戰陳寅恪假說,繼而再加以擴大,於二○○七年六月出版《飛燕驚龍記:大唐文化工程師與河北沒有歷史的人》(台北:時英出版社)一書,提出一個迥異於陳大師的唐河關係詮釋。盧氏有兩項陳大師當年所沒有的憑藉,如下:其一,在史料上,盧氏大量引證由宋至清出土的地下墓誌和地表碑刻,尋繹出陳大師沒有見過的河北人聲息其第一手訊息。其二,在方法論和分析裝備上,盧氏運用創成於西方八○年代的新文化史理念。把文化當成研究對象,盧氏的新式文化觀總算替換下陳大師陳舊的文化觀。此外,盧氏對於解釋誌和碑,亦有所講究,採用不同方法

去看待,而不像時人無所分別加以對待。這是在掌握實物資料其中訊息的解碼上,盧氏較一般史家更加警醒。這一點,也是分出高下的關鍵因素。 盧氏的提法,簡單說,他認為河北三鎮的文武公職人員,相對兩京文化菁英而言,是政治/社會地位比較偏弱的一群。以河北地方菁英階層,倘要在天子世界找到一個像樣的職缺,幾乎是千難萬難之事。相形之下,他們依附在河北軍鎮機構討生活,他們的生活卻比在天子世界謀生要來得好。這是河北文武地方菁英願意死心塌地地追隨軍主的深層結構因素!具體言之,是要過好一點的生活。     這點,莫說當時兩京文化菁英,如韓愈者流,見不及此,即連現代史家也輕忽了。從大量出土的墓誌資料,河北人抵抗李唐中央的行

動,是有文化理據做支撐,而合理化其抵抗行動的,對照來說,兩京文化菁英奉旨書寫、送給投誠中央河北頭領的紀念建物的石碑,是要馴化河北人,而在這馴化修辭的背後,暴露出對河北人的歧視。甚至在述及特定叛亂事件上,流露出對河北人/地的「認同的汙名化」(Stigmatized Identity)舉措!這些文化菁英也奉旨挑一些親唐河北頭領為其立傳,這些傳統文本多少暗寓拉甲(親唐)打乙(反唐)的、傳遞歸順的文化政治話語。如此其多的針對河北人/河北文化的碑/誌(按:全是公開的,有的在河北,有的在長安,請注意這些不同於河北地下出土墓誌)製作,倘若不暇細觀和深思,研究者將迷失於這龐大汪洋般的字海之中。當代史家可不慎哉

!?     盧氏這本挑戰陳大師的專著舊說,到目前為止,先影響了兩位青壯大陸學者。一位在復旦大學工作的仇鹿鳴教授,繼我標舉的學術資源之後,復加上他師門絕技,即文獻詮釋學,於二○一八年出版《長安與河北之間》(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仇教授彌補了拙作未處理的空白之處,還對碑誌窮蒐極索,並給予深刻的解析。仇先生尋繹所得,往往發人所未發,言人所未言,饒富創意。此書,我已發表對其讚賞之意。詳見拙編《社會/文化史集刊》第二十三期(二○一九年一月)第一五九─一六三頁,不贅。另外一位是首都師範大學張天虹教授,畢業於北師大歷史所博班。他也處理河北藩鎮問題,但他另闢蹊徑,且跳脫出我和仇教授所聚焦的政治/文化視角,轉

而聚焦並深化經濟/社會視角,來觀察河北三鎮抵抗力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網絡。河北人抵抗的文化基礎,先後經我和仇教授一一揭示後,留給後人想超越的空間不大。當然,成德鎮內房山是當時佛教信仰重鎮之一。近年房山佛經典籍大量出土,日本氣賀澤保規教授在此下足了工夫,應有助於將來揭示成德鎮文武人員的心靈素養這一面向。再回到張天虹教授身上。他目前身任新加坡大學訪問學者,他藉此難得機會,努力修改他當年博論以期出版。在此預祝他心想事成。     五     在我出版《飛燕驚龍記》之後,無獨有偶地,中央民族大學李鴻賓教授及其所領導的碩士生,合出一本論河北的集子,叫《隋唐對河北地區的經營與雙方的互動》(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

版社,二○○八年三月),慢了拙作九個月,我估計,李教授應不知我這書的存在。     李編著書中,有兩文與拙作在處理相同問題上有其同異之處,這兩文如下:   1. 陳磊,〈唐代後期河北地區的文化分區與社會分群〉,第一七九─二四○頁。   2. 張建寧,〈從《李寶臣紀功碑》看成德軍的早期教育〉,第二四一─三二五頁。     先說第二文,李寶臣碑乃河北人,而非兩京文化菁英所製作。那是成德軍成軍初期唐河關係尚渾沌不明之時,我與仇教授都沒去處理,略過不提。     關於第一文,用了不少河北出土墓誌。這在史料運用上,與我的雷同,然則在歷史詮釋上,作者用跟我一樣相同資料,看法多不一樣。這很有趣。陳磊落於我後

手,處理相同問題,原本存有很大超越我的空間。究竟有否超越,我請讀者評斷,恕我不便發言了。     但從學術基本路數來看,陳磊和張建寧儘管吸收不少中文學術資源,但格局上,仍是陳寅恪學術遺產的繼承這一路徑。這一路徑代表的是陳大師所樹立的典範。我與仇、張等三人,則另闢蹊徑,試圖樹立新典範,可否受到爾後後學承認,則處在發展態勢之中。然則,我們三人循著新典範路徑出發,的確領略了當年陳大師無緣領略的歷史新風景。     六     最後,我要講我親臨歷史現場考古的經驗。我先後在二○一八年和二○一九年兩度赴河北考崇成德鎮。一八年那次是成德鎮總部恆州,後來改名鎮州,今天則是河北省正定縣。我在那裡,參觀了兩大古

佛寺、古城牆(重砌新做的),更重要地,我特意看了李寶臣紀功碑。一九年那次,我特別去趙縣(原唐趙州城)參觀趙州橋,它現在是一個文化園區的主角。我特別端詳此橋與河寬度和河岸高度的關係。我趁機去思索兩軍交戰時,在此渡河作戰和過橋作戰的不同打法之種種可能性。當初我寫作時,沒能親臨現場,如今始履斯土,真是感奮莫名呀。西元七六三年之後,到八三五年之前,唐軍五度進入河北,與河北三鎮、還有監視「三鎮」的倉景鎮,先後交手。前四次,交戰雙方都路過趙州,而且都通過趙州橋。這座橋是見證唐河雙方四次交戰還留存至今的珍貴地標的遺物。何等寶貴呀!可惜,我看經營此園區的團隊,竟不知此橋是看盡四次大兵團作戰的目擊者,唐河雙方多

少殞落的將軍和英勇殉死的士兵其屍體,多假道此橋南來北往。多少唐代名臣和名將在此橋留下足跡,以及橋南北幾個戰場的事蹟。光是趙州,趙郡李氏大族在此繁衍,該族名相輩出,譬如李德祿就是。與此橋相關人物和事蹟俱不見該園區作相關展示,相反地,園區經營者拉來兩尊不相干的神祇,即觀音菩薩和關公,充作園區布展的兩個台柱。這完全暴露主事者對趙州史,或擴大講河北史,極之貧乏!我曾開玩笑,對張龍先生說,將來一旦《飛燕》被准出版,我請求對趙縣讀者施予客製化,將此書改成《風雪趙州橋》,以拉近與趙縣讀者之距離,只在趙縣境內用此書名流通。     七     本書此一繁體字版,既不同於二○○七年繁體字版,也不同於二○一八年定

稿的三聯簡體字增訂版。這是因為,一部分與兩岸雙方用字遣詞和政治分殊有所不同。另一部分,是我在三聯增訂版基礎上,做了一點最新學術研究資訊的補充,還有,就是字句潤飾上不免又動了手腳。但無論如何,三聯增訂版是原先二○○七年初版的精進版。多虧三聯張龍本人及其所領導編輯團隊的共同努力,在校改上使疏失減到最低不說,另在文字潤飾上,他們也儘量模仿我的學術術語(按:這是做到完全理解作者所欲表達的)來增益我的學術發現。這已不是修訂文字的技術層面,而是進入到特定學術素養和敘事表述技藝的層面。這是三聯的團隊在編輯上展現他們專業的高度。我認為他們完全瞭解西方新文化史究係何物,同時,中文表達上,他們做到要讓其讀者很順暢

地進入這個新穎的閱讀世界去。這沒有具備破解新式學術素養和使老嫗都解的中文表達法這兩道關卡,是不為功的。三聯這本書的製作,使中國當代出版業往上竄升了至少兩個境界。這是在締造新紀錄。     是為序           盧建榮序於二○一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景美岳泰峰範大樓  —、薊城戰雲布 萬戶釘棺聲 西元七八三年春天的薊城尚處在戰爭動員的狀態。這年沒有大風雪肆虐,但綿延一年又九個月的戰事隨著傷亡人數的激增,使得薊城人已將就地送走了兩個年節,不,應該說他們根本無心過年。城內喪家愈來愈多,薊城天空晴朗多時,卻壓不住喪家的哀號聲音。這時距離薊城城主朱滔宣佈獨立之建國,國號「冀

」,已四個多月。薊城原是唐帝國盧龍鎮.幽州的首府,這時變成冀國首都。唐帝國第九任皇帝德宗李适獲知有人要從帝國獨立出去當然不是滋味。除了冀國之外,還有趙國、魏國、齊國,以及只有王號沒有國名的蔡州,都從原本帝國的藩鎮獨立成國,這五國結成聯合陣線正在對唐帝國大打獨立戰爭。 薊城到處是喪家,其中有一家姓宋,死者是國主朱滔的先鋒大將之一,叫宋儼。去年陰曆六月三十日魏州城外敵對雙方進行大兵團作戰,結果冀國打了大勝戰,擊敗二十幾萬眾的唐軍。宋儼死於是役,幾天之後宋儼及其好幾萬同袍的遺體被運回薊城。今年陰曆三月的某日,宋儼長子宋再興與三位弟弟伴著哭腫眼的母親公孫氏正在觀看造好的亡父墓誌石。這方誌石會在下個月伴

隨宋儼遺體下葬。這時宋家屋宇內佈置簡樸的靈堂內本來有一些親友還在忙上忙下的,漸漸地,被宋再興一家人的話題所吸引,便放下手邊工作,擠到公孫氏、宋再興母子身邊去聽他們講話。 大夥圍定聽宋再興講話,有幾位後來者擠到人群中,才弄清楚發生何事。原來他在一邊念亡父的墓誌,一邊講解給母親聽。宋再興這時正講到前年的一場戰事,在此役中,宋儼立了功勞。墓誌中對於該戰的鋪敘,是說朱滔所率的盧龍鎮軍是奉帝國最高當局之命出征,討伐的是鄰鎮的成德軍。凡提到唐廷、朱滔以及宋儼等三處,分別以「恩命」、「元戎朱公」以及「我神將府君宋公」加以尊稱。講到宋儼的戰功,則說攻佔恆州和定州兩城,圍困深州城。七月出兵,到了十一月就大破成德

軍。這一場戰爭的慘烈,誌文說:「十萬餘人積屍遍野」,在清理戰場後,則將敵我雙方死亡將士集體掩埋。 請恕我打斷宋家親友的這場談話:這樣的戰爭細節,在官方正史中不見記載,後代的我們幸賴此誌石的出土,才得窺西元七八一 年夏秋間這場戰爭是何等慘烈。

隱形眼鏡產業競爭強度分析:以台灣前三大隱形眼鏡製造商為例

為了解決中國行政區圖繁體的問題,作者李佳珍 這樣論述:

目錄指導教授推薦書……………………………………………………口試委員會審定書…………………………………………………誌謝 iii中文摘要 ivAbstract v目錄 vi圖目錄 viii表目錄 ix第一章、緒論 1第一節、研究背景和動機 1第二節、研究目的和範圍 3第三節、研究架構 5第二章、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 6第一節、動態競爭理論 6第二節、動態競爭模型 17第三節、競爭者圖像 24第三章、研究方法 27第一節、研究對象和範圍 27第二節、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簡稱HHI),計算公式 28

第三節、競爭圖像 29 第四章、實證結果與分析 31第一節、隱形眼鏡的起源 31第二節、研究對象公司背景 32第三節、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分析 34第四節、競爭者分析 39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51第一節、研究結論 51第二節、管理意涵 53第三節、研究建議 55參考文獻 57一、英文部份 57二、中文部份 58圖目錄圖 1隱形眼鏡生產值 2圖 2動態競爭分析共有四個步驟 7圖 3靜態競爭策略模型 9圖 4動態競爭策略模型 21圖 5競爭者分析架構(MS-RS) 25圖 6銷售門

巿數量分佈 27圖 7早期隱形眼鏡(鞏膜片) 31圖 8北中南三縣巿3家公司店舖數結構比 36圖 9北區台北巿各區HHI指數變化 37圖 10中區台中巿各區HHI指數變化 38圖 11南區高雄巿各區HHI指數變化 39圖 12精華光學競爭圖像 41圖 13金可-KY競爭圖像 42圖 14晶碩光學競爭圖像 43圖 15查覺統計 44圖 16動機統計 45圖 17能力統計 48 表目錄表1- 1隱形眼鏡巿場巿佔率表 1表1- 2經濟部工廠校正及營運調查表 3表1- 3臺灣行政區人口列表 3表1- 4 2015

~2020獲利能力 EPS比較表 4表1- 5研究步驟表 5表2- 1動態競爭文獻表 7表3- 1巿場結構分類表 28表3- 2台灣前三大隱形眼鏡公司108年資料彙整表 29表4- 1北區台北巿12個行政區域表 34表4- 2中區台中巿25個行政區域表 34表4- 3中區台中巿25個行政區域表 34表4- 4巿場共同性分析表 39表4- 5資源相似性分析表比值表 40表4- 6資源相似性分析表 40表4- 7描述性統計量-平均差說明表 46表4- 8精華、金可和晶碩在不同縣上的平均數比較差異分析表 47表4- 9巿場

共同性競爭回應分析表 49表4- 10相似資源性競爭回應分析表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