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保育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一級保育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史懷哲等16人寫的 只因牠特別忠厚:動物保護‧生態關懷文選 和簡毓群的 白海豚練習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幼獅文化 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李培芬所指導 徐志華的 台灣山麻雀棲地特徵與分布變動 (2020),提出一級保育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山麻雀、常態化差異植生指標、eBird賞鳥資料庫、Mann-Kendall 趨勢檢定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生物資源研究所 孫元勳所指導 黃永坤的 熊鷹(Nisaetus nipalensis)的鳴叫行為、民族鳥類學與保育策略 (2020),提出因為有 赫氏角鷹、鳴叫行為、民族鳥類學、頭飾、Qadis、保育策略的重點而找出了 一級保育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一級保育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只因牠特別忠厚:動物保護‧生態關懷文選

為了解決一級保育類的問題,作者史懷哲等16人 這樣論述:

  每個生命都有「生存權」,每個生命都應受到尊重。身為情感的動物,面對人類及其他的物種,可曾思考——「除非有不可避免的理由,我們沒有權利,對任何生命加諸痛苦與死亡」?   本書是作家陳幸蕙以「動物保護、生態關懷」為主題而編的散文選,囊括史懷哲、蒲松齡、陸蠡、余光中、向明、孟東籬、喻麗清、余秋雨、蔣勳、凌拂、林文義、林清玄、陳幸蕙、劉克襄、廖鴻基、亞榮隆‧撒可努等中外作家的精采之作,各篇內容題材不同,但對動保、生態關切情懷則一,期盼本書與讀者共勉、共同深思且共同努力以實際作為,讓人間、這個世界、受傷的地球,可以變得更可愛、更美好!   每篇文末附賞析,提供讀者深入品味文章

的精妙,進而提升寫作力。

一級保育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大潭藻礁不僅擁有一級保育類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它的地質特殊、生態豐富、生物多樣性高,是值得我們為下一代守護的珍貴自然資產和環境教育場域。

台灣山麻雀棲地特徵與分布變動

為了解決一級保育類的問題,作者徐志華 這樣論述:

生物的分布受到環境因子及生物因子所影響,人為造成的地景變化可能改變物種之間的關係以及族群數量。山麻雀(Passer cinnamomeus)在台灣是稀有留鳥,在2008年時被列入一級保育類動物,繁殖季時多出現於山區道路沿線且常與村落和墾殖活動有關,早期的數量普遍,但近年來族群的數量逐漸下降,許多地區的族群甚至已經消失,而原因仍然沒有定論,推測可能是與其他物種之間的競爭、棲息環境的改變或農藥的使用等等。為找出影響山麻雀族群下降的關鍵因子,本研究先使用eBird賞鳥資料庫建立全台山麻雀棲地的環境因子特徵,並挑選三個山麻雀過去在台灣的傳統棲地-台中市谷關、台東縣利稻和屏東縣霧台,與三個現存的棲地-

嘉義縣大埔、番路和梅山作為研究樣區。以Mann-Kendall 趨勢檢定法和Theil-Sen 斜率推估法分析樣區內時間尺度上之常態化差異植生指標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平均值和標準差的趨勢及斜率,最後以Mann-Whitney-Pettit改變點檢定法分析趨勢之改變點。結果顯示山麻雀偏好在溫度變異大、降雨季節性明顯、NDVI平均值較高和NDVI標準差較小的區域,地景覆蓋則是農耕地中散布少量的建築物。樣區內的eBird資料顯示麻雀出現在山麻雀棲地的時間早晚,似乎不影響山麻雀族群消失與否;NDVI平均值的趨勢沒有一致性;NDVI

標準差則是在三個山麻雀已消失的樣區中有顯著上升的趨勢;地景改變的原因是天災影響及農作墾殖型態的改變。本研究推論山麻雀族群減少的主要原因可能不是與麻雀競爭所造成,而是因為棲地內的環境改變,希望此研究結果能對未來山麻雀研究方向及棲地保育提供一個不同的方向。

白海豚練習曲

為了解決一級保育類的問題,作者簡毓群 這樣論述:

  中華白海豚全球粗估僅存4000多隻,在中國、香港及臺灣,為公告之瀕臨絕種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並屬《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簡稱:華盛頓公約)附錄一物種,禁止在國際間交易。 本片拍攝團隊走訪亞洲關注中華白海豚保育議題的國家,交流彼此經驗,並紀錄在地中華白海豚的生態影像。   同時呈現近年台灣多起公民海岸環境運動與搶救瀕危中華白海豚活動,以理性訴求成功抵擋不當的海岸工業開發案等紀實影像紀錄,促使林務局進行劃設「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對於瀕危中華白海豚的保育提供一個更安全的保障。

熊鷹(Nisaetus nipalensis)的鳴叫行為、民族鳥類學與保育策略

為了解決一級保育類的問題,作者黃永坤 這樣論述:

熊鷹(Nisaetus nipalensis)屬於台灣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的野生動物。台灣的熊鷹研究起步相對晚,生態基礎資料匱乏。保育方面的措施則依照過去研究所構思出來的方針,在2014、2017-2021年實施。然而在熊鷹族群的壓力漸增,有必要重新思考未來的研究重點與保育策略。因此,本研究藉由彙整文獻評估國內外族群所面臨的威脅,同時嘗試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以及鳴叫行為與民族鳥類學兩個不同的角度的研究成果,提供未來調整熊鷹的保育策略的建議。鳴叫行為的研究方面,於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台東縣2條林道的道路穿越線調查。並且在2007年和2010年的繁殖季觀察2個巢位的鳴叫行為。道路穿越

線調查與巢位觀察過程均紀錄鳴叫行為、背景、鳴叫事件數,也盡可能錄製不同的鳴叫類型的聲音檔,並以軟體Raven Pro 1.4分析聲音結構。在排灣族的熊鷹民族鳥類學方面,藉由訪查與問卷了解排灣族的部落領袖對於利用羽毛以及保育策略的看法。除了拜訪44 個排灣族村莊,訪談 123 位耆老和部落傳統領袖,以採集當地羽毛和qadis不同部位的詞彙。還記錄了與qadis狩獵相關的禁忌、規範、儀式和傳統生態知識。也藉由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在2017年所舉辦的「重現排灣族傳統熊鷹文化-部落領袖座談會」的機會,邀請與會者以家族為單位填寫封閉式問卷,總共回收44份問卷,並量化分析問卷的選項以了解受訪者對於過

去研究所構想的幾項保育策略的看法。研究結果發現根據這種猛禽的發聲背景和聲音結構產生至少7種發聲類型,包括全年均可記錄的飛行叫聲。本研究亦發現熊鷹的鳴叫率顯著的會隨不同時間尺度變化。傳統上,qadis被視為一種聖鳥,其羽毛象徵著部落首領、貴族或英雄的特殊地位。本研究總共記錄了18個qadis羽毛詞彙,以及這些羽毛對應的佩戴者的身份。問卷結果顯示,多數與會者認為無論是「熊鷹羽毛庫房」的申請者身份,還是配戴仿真羽毛均應符合傳統規範。熊鷹仿真羽毛方面,接受度較以往研究高,但回答接受仿真羽毛者有相當的比例是屬於有條件的接受。受訪者中有62.96%不接受仿真羽毛作為婚禮聘禮。建議未來族群監測可以採用本研究

所奠定的熊鷹的鳴叫行為為基礎,找出可能可以增加調查時的偵測率的調查方法。也建議在運作熊鷹羽毛庫房與推廣仿真羽毛之前,應該與魯凱和排灣社群就細節與實施流程部分討論,充分地獲得知情同意再進行。希望本研究的成果有助於在尊重原住民實踐文化與熊鷹的保育之間尋求平衡,並找到更能因應在地文化的保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