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 sleeve light bl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中國醫藥大學 職業安全衛生學系碩士班 黃彬芳所指導 吳介銘的 發展熱危害與日光紫外線暴露之健康危害生理指標 (2008),提出long sleeve light bl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紫外光指數、皮膚暴露、經皮水分散失度、皮膚生理指標、主觀熱感知。

而第二篇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公共衛生學研究所 白秀華所指導 賴香伶的 高雄市2002年登革熱流行前相關因子之監測 (2003),提出因為有 登革熱、流行病學、相關因子的重點而找出了 long sleeve light bl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long sleeve light bl,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發展熱危害與日光紫外線暴露之健康危害生理指標

為了解決long sleeve light bl的問題,作者吳介銘 這樣論述:

受到都市熱島效應及因大氣臭氧層破壞產生地表暖化之影響,人類於生活環境遭受紫外線及熱危害等物理性危害因子暴露之健康風險漸次提高。紫外光指數(ultraviolet index, UVI)與綜合溫度熱指數(Wet-Bulb Globe Temperature Index, WBGT)分別為針對日光紫外光與熱環境暴露中廣泛應用之危害通識工具。UVI以級量數區分暴露之潛在危害,並據以建議對應之防護措施。WBGT則警示熱因子物理力於室內或戶外環境出現之強度。但該二系統目前並無依據級量數或暴露強度提供因暴露生成健康危害之量化資訊,致使使用者無法充分瞭解過度暴露時可遭受之傷害。本研究旨在探討於日常活動中因

遭受熱危害因子及自然紫外光暴露時,人體皮膚生理反應與主觀熱舒適感之變化趨勢與反應幅度,並評估以此作為暴露危害警示指標之可行性。研究所選定之皮膚生理反應參數包含:經皮水分散失度(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TEWL)、皮膚溫度(skin temperature)、皮膚濕度(moisture)、紅斑生成指數(erythema-index, E-index)與色素沉澱指數(melanin-index, M-index);主觀熱舒適感則以美國冷凍空調技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 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

oning Engineers, ASHRAE) Standard 55標準問卷為基礎發展之中文問卷調查。本研究共含三主要階段。第一階段(前置實驗)為於環境暴露艙內測量實驗參與者之生理反應參數值,以篩選於後續實驗中適用之皮膚暴露點(exposure site)與控制點(control site)。第二階段(暴露艙量測實驗)為於預設環境溫溼度之人工氣候暴露艙量測各皮膚生理指標與人體熱舒適感隨環境溫濕度改變所產生之變化,以分析生理指標與熱暴露間之劑量-反應關係(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生理指標間之反應-時程關係(time-course relationship)、以

及主、客觀指標間之可能差異。第三階段(自然日光照射實驗)為於戶外定點、定時進行為期六週之實驗;實驗量測人體皮膚接受短期與長期之日光紫外光輻射後上項生理指標之改變,以建立生理指標與物理力間之劑量-反應關係、以及熱感知與生理指標間之異同。實驗過程中同時收集中央氣象局台中氣象站每日台中地區即時紫外光指數作為評估日光紫外光短期與長期輻射強度之基準。研究結果顯示:參與人員上臂內側衣袖遮蓋處與前臂外側皮膚之各項生理指標測量值相近且穩定,故在第二與第三階段中以前臂外側作為實驗暴露點、上臂內側作為實驗對照點。暴露艙實驗結果發現顯示:TEWL與皮膚溫度顯著地隨環境溫度呈線性變化,但較不受相對濕度之作用;皮膚濕度

為各生理指標中唯一可同時反應環境溫度與濕度影響者。依實驗觀察推論,上述三指標間反應時程關係為:皮膚溫度直接反應環境溫度,其次因應散熱需求表皮濕度顯著上升;而後隨皮膚濕度漸趨飽和,TEWL顯著上升增加水分排出。E-index與M-index未因環境溫濕度改變而有明顯變化。熱感知投票值(thermal sensation vote, TSV)隨環境溫濕度上升而增加,尤以溫度效應最為明顯,且TSV與皮膚溫度之相關性最高(r > 0.868)。日光照射實驗結果則顯示:皮膚濕度與黑色素沈澱現象分別為警示因遭受短期(急性)與長期(累積性)紫外線輻射生成健康危害之較佳生理指標。紅斑生成現象明顯反應女性皮膚所

接受之累積性日光曝曬;但未反應短期曝曬可能產生之曬傷,推測因與研究進行期間台中地區日光紫外線輻射未達產生曬傷強度有關。戶外活動時之熱感知受輻射熱顯著影響,主客觀指標間之差異在熱適應期或熱佔留區最為顯著。本研究同時透過以E-index對UVI、及以M-index對紫外線累積輻射量(irradiance)進行之線性迴歸,建立於暴露危害評估適用之劑量(紫外光暴露劑量)—反應(皮膚生理指標變化)量化關係。

高雄市2002年登革熱流行前相關因子之監測

為了解決long sleeve light bl的問題,作者賴香伶 這樣論述:

為了有效控制登革熱疫情,本研究採取主動監測的方式於2001年隨機選取高雄市三民區、小港區、前金區共1318名居民檢測登革熱特異性之IgG、IgM抗體及問卷訪視,以便瞭解2001年高雄市登革熱盛行率、發生率並與登革熱流行相關因子作探討,以期能有進一步的發現,可以即早發現登革熱流行的徵兆。結果2001年高雄市三民區的盛行率為41.4%、小港區的盛行率為26.0%、前金區盛行率為22.2%、高雄市的登革熱盛行率以此推估為29.3%。2001年高雄市三民區的發生率為0.25%-1.52%之間、小港區的發生率為1.38%、前金區發生率為0.40%-0.52%之間、推估高雄市登革熱發生率為0.40%-1

.52%之間。2001登革熱盛行率與相關因子的探討中發現,65歲以上高年齡層盛行率明顯高於其他年齡(p0.05),可見有無其他健康上的狀況其感染登革熱的機率是一致的;在居住環境方面,住宅型態為大廈者周圍空地高於其他建築型態,應特別注意周圍空地的環境問題;個人使用塗抹防蚊液(膏)、捕蚊拍或捕蚊燈、穿著長袖衣物者登革熱盛行率明顯小於沒有使用者。個人認知方面,知道登革熱者的登革熱盛行率明顯小於不知道登革熱者;可見登革熱的流行與環境的因素、個人防護行為及認知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