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soned equity offe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中國文化大學 會計研究所 顧廣平、楊馥如所指導 詹嘉華的 台灣新上市櫃股票長短期績效之再探討 (2003),提出Seasoned equity offe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首次公開發行新股、異常報酬、績效、時間序列分析、橫斷面分析、發行市場、年度別、投資績效。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管理學院 國防財務資源研究所 傅澤偉所指導 潘啟屏的 承銷商之承銷行為、聲譽與初上市公司上市後報酬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初上市股票為例 (2003),提出因為有 路徑分析、承銷商聲譽、承銷行為的重點而找出了 Seasoned equity offe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Seasoned equity offe,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新上市櫃股票長短期績效之再探討

為了解決Seasoned equity offe的問題,作者詹嘉華 這樣論述:

本研究係以民國85年1月至民國90年12月間新上市及新上櫃的股票為研究對象,運用各種不同的績效衡量方法來探討台灣地區首次公開發行新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POs)之長短期股價報酬績效。此外,本研究亦針對發行市場、上市櫃年度別以及產業別,進行時間序列及橫斷面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地區新上市櫃股票於首次公開發行後確實存在短期正的異常報酬績效;長期則並未存在顯著異常的績效。 進一步探討控制發行市場、年度別及產業別等因素後之新股績效表現,發現絕大多數的新上市櫃股票於上市櫃初期仍具有短期正的異常報酬;至於長期的報酬績效,則普

遍而言並未發現有傾向異常高或低的情形,顯見台灣新股的長期投資績效並不因發行市場、年度別或產業別不同而有所影響。此外,從實證結果亦得知,台灣地區新上櫃股票的報酬績效較新上市股票為佳,而電子類股的績效表現亦優於非電子類股。

承銷商之承銷行為、聲譽與初上市公司上市後報酬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初上市股票為例

為了解決Seasoned equity offe的問題,作者潘啟屏 這樣論述:

論文摘要 對於初次上市股票報酬方面的研究,一直是許多中外學者進行資本市場研究時的焦點。多數學者都認為這是由於公司折價發行(underpricing)的結果。研究者對於underpricing也提出各種理論假說加以解釋。概觀各種理論,大體上對於折價發行的原因指向承銷商與發行公司的刻意行為。Rock(1986)對於此一現象認為是包括發行公司以及承銷商在內的知情投資人(informed investor)為使不知情投資人繼續留在市場,所進行之彌補不知情投資人購買到承銷價高估股票風險的行為。由於較具聲譽之承銷商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加上其為了維持其聲譽,僅願意承銷低風險的股票,因此承

銷商之聲譽應該會透露有關於承銷案件的風險資訊。 相較於承銷商以承銷為業,發行公司通常僅有一次IPOs的機會,在案件承銷的過程中,投資人無法依據發行公司「以往」IPOs的績效來評估此次的案件風險,此外,承銷商為了使承銷案件圓滿完成,而在IPOs前後所進行各項承銷行為之效果亦與承銷商聲譽息息相關。因此,承銷商的聲譽在IPOs案件中就顯得相當重要。 基於承銷商之承銷行為具有時序性,本研究擬採行路徑分析方法針對承銷商之各項行為與承銷商聲譽間之相互關係進行研究。本研究之結果顯示承銷商聲譽與其IPOs前之承銷行為具有顯著相關,但與IPOs後之承銷行為以及IPOs之長

期報酬間則無顯著相關,而其短期報酬率則與承銷商於IPOs後之承銷行為具有顯著之相關。對於承銷商於IPOs後之承銷行為而言,研究結果則顯示其與IPOs之長期報酬具有顯著相關。 這些結果顯示出承銷商之各項承銷行為均屬整體承銷行為的一部分,其彼此間相互關連。因此,當吾人試圖評斷承銷案件之良窳時,單就某些承銷行為加以考慮並不適當,而必須就整體承銷商行為及其聲譽予以通盤考慮才可獲致較為允當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