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opharyngeal tonsi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護理研究所 蔡秀鸞所指導 李英芬的 肝細胞癌病人之身心困擾與生活品質的軌跡探討— 追蹤研究 (2015),提出Nasopharyngeal tonsi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症狀困擾、害怕疾病進展、憂鬱、生活品質、症狀軌跡。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Nasopharyngeal tonsi,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肝細胞癌病人之身心困擾與生活品質的軌跡探討— 追蹤研究

為了解決Nasopharyngeal tonsi的問題,作者李英芬 這樣論述:

前言肝細胞癌在疾病初期通常沒有症狀,當出現臨床症狀時通常已較晚期,病人須面對疾病在變化與治療的成效,加上肝細胞癌有著易復發的特性,病人不僅會有身體症狀之困擾,心理層面也會受到嚴重的衝擊,如此會干擾每日的生活功能,進而影響生活品質。但肝細胞癌相關研究著重在治療成效,病人在罹病歷程中之身心症狀反應之軌跡變化少被探討。目的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肝細胞癌病人自診斷後,於接受治療過程中之身體症狀困擾程度、事件衝擊、憂鬱程度、害怕疾病進展和生活品質在六個月內之變化軌跡,並分析影響肝細胞癌病人的身體症狀、心理反應及生活品質的復原軌跡之預測因子。方法採前瞻性縱貫性研究設計(longitudinal design

),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之胃腸內科、一般外科之病房與門診為收案場所。資料收集共計四次,分別在病人被確立診斷入院治療前、開始接受治療一個月後、治療後三個月及治療後六個月。以結構性問卷進行資料收集,研究工具包括人口學資料及疾病特徵、修正版身體症狀困擾查檢表、修訂版事件衝擊量表(IES-R)、醫院焦慮與憂鬱量表之憂鬱部分 (HADS-D)、簡版害怕疾病惡化量表 (FOP-Q-SF)及歐洲癌症研究與治療組織之一般性癌症病人生活品質量表 (EORTC QLQ-C30)。結果共收案123位出診斷病人,完成第二次收案的有99位病人,完成第三次問卷的有72位,追蹤至第四次共有58位病人。其中以男性居多 (69.

1%),平均年齡60.5歲 (SD = 12.3),癌症期別以BCLC stage A的病人最多 (34.1%),治療以接受手術切除最多 (26.0%)。身體困擾症狀在治療前、治療後一個月、三個月和六個月都是以疲倦、失眠、疼痛與腹脹居前四位,腹脹在治療後之改善較為顯著,疼痛亦見緩解,疲倦和失眠則先緩解後再增加,但均未達統計上之意義。在心理反應部分,事件衝擊感受會隨著時間緩解,到治療後三個月有顯著差異;憂鬱則是隨著時間增加而增加,在治療後一個月和六個月均有顯著差異;害怕疾病進展感受亦隨著時間而緩解,在治療後三個月有顯著改善。病人之身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及社會功能構面在治療後一個月、三個月及

六個月皆較治療前時差,情緒功能及整體生活品質則顯示在治療後一個月、三個月及六個月均比治療前時佳。以類別成長模式 (Latent Growth Curve Model, LGCM) 探討肝細胞癌病人治療後各變項的軌跡變化,結果顯示身體症狀之疲倦、失眠、疼痛與腹脹之變化軌跡均為二組模式,影響其軌跡之相關因子均為癌症期別,而失眠軌跡則被AFP異常數值影響。事件衝擊亦為二組模式,影響因子則有疲倦、失眠、C肝病史、肝硬化病史及放射、標靶類等其他治療方式;憂鬱變化則為三組模式,單身、有工作、其他治療方式、疲倦、失眠、疼痛與腹脹均為其預測因子;害怕疾病惡化為二組模式,影響因子包括有工作及腹脹。在身體功能軌跡

變化則是三組模式,影響因子為年齡、憂鬱和害怕疾病惡化;角色功能則為二組模式,癌症分期、疲倦和憂鬱為其影響因子;情緒功能亦為二組模式,影響因子包括疲倦和事件衝擊;認知功能之變化軌跡為二組模式,但無顯著之相關因子影響;社會功能為二組模式,受到疼痛及事件衝擊之影響;在整體生活品質之軌跡,亦為二組模式,年齡及疲倦為其相關預測因子。結論本研究結果提供臨床在照護病人過程要多關懷老年及有工作之肝細胞癌病人在疾病適應過程的變化,並提供需要的協助。而針對不同癌症分期、有B肝病史、肝硬化病史及使用標靶、放射等其他治療方式的病人,須謹慎地評估對病人的影響,以提供需要的醫療照護措施。另針對病人之疲倦、疼痛、失眠、腹脹

、事件衝擊、憂鬱及害怕疾病進展等身心症狀,可視病人需要提供介入性措施,以幫助緩解困擾程度,增進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