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nical trial desig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臺灣大學 園藝暨景觀學系 許 輔所指導 葉采青的 改善米蛋白水解物的水溶性與苦味減量之研究 (2017),提出Clinical trial desig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米蛋白、水解液、降低苦味、市售蛋白酶、水溶性、分子量、疏水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統計學系 黃怡婷所指導 葉怡君的 探討第二期癌症臨床試驗之兩階段設計 (2008),提出因為有 臨床試驗、兩階段設計、早期終止機率、期望樣本大小的重點而找出了 Clinical trial desig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linical trial desig,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改善米蛋白水解物的水溶性與苦味減量之研究

為了解決Clinical trial desig的問題,作者葉采青 這樣論述:

米蛋白具高營養價值、低致敏性、產量大且價格低廉等優勢,為極具潛力的植物性蛋白質,然而,水溶性低造成應用上的限制,尤其飲料產業之發展限制。已有許多酵素修飾法提升米蛋白功能性之研究,但對其水解後苦味程度之變化則較少著墨,故本研究將以米蛋白水解物進行實驗與討論。研究架構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替換酵素修飾法中的蛋白酶,並篩選適合用於產生低苦味且高水溶性的米蛋白水解物者,第二部分為分析水解液之物化特性與苦味程度之間的關係,第三部分為利用其他物化方法降低苦味。第一部分篩選適合生產低苦味米蛋白水解物的市售蛋白酶,其中以 Neutrase®、FF104、MF101、PHT、51FP 等五種蛋白酶水解的效果最

好,可得苦味程度低 (分數低於 5 分,最高為 10分) 且水溶性高於 20% (w/v) 的水解物。將本研究中主要樣品進行苦味強度排序,結果如下:以 Alcalase 水解者 (RPH_A) > 以 Neutrase 水解者 (RPH_N) = 市售米蛋白水解物 (CPRH) > 以 Alcalase + Protease P 水解者 (RPH_A+PP) = 以 Neutrase + Protease P 水解者 (RPH_N+PP) = 未水解的米蛋白 (RP),發現將水解液接續使用外肽酶 (Protease P) 水解可使苦味降低至與未水解的米蛋白相同,等同於無苦味。第二部分為分析水解

物物化特性與苦味程度間的關係,先將水解物分散於水中並離心後,可得上清液與沉澱物,研究結果指出苦味胜肽主要存在於上清液;另外,造成苦味的原因與水解液上清液的胺基酸組成無關。在疏水性方面,以液相層析/質譜儀分析可得,低疏水性胜肽含量與水解液苦味強度呈負相關,RPH_A (8.8%) < RPH_N (10.8%) < RPH_A+PP (17.1%);高疏水性胜肽含量與水解液苦味強度成正相關:RPH_A (29.1%) > RPH_N (20.6%) > RPH_A+PP (10.6%)。從水解液分子量分布中,發現 RPH_N 與 RPH_A+PP 的苦味都低於 RPH_A,但兩者的分子量分布趨勢

卻截然相反,因此從本研究中無法看出分子量分布與苦味程度之間的關係。由於前述的樣品 RPH_A 及 RPH_N,與未水解的米蛋白 (RP) 相比都還有苦味,因此第三部分是以此兩者作為樣品,進行其他物理化學方式去除水解物苦味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先以酸法去醯胺化再進行水解無法有效降低 RPH_A 的苦味;以活性碳吸附或是以 β-環糊精處理都能顯著降低 RPH_A 與 RPH_N 之苦味程度,兩者皆是利用移除或屏蔽疏水性胜肽,以達到去除苦味的效果,此部分結果與第二部分之研究結果相符。本研究之貢獻為提出多種降低米蛋白苦味之方法,做為食品產業中多元的配方替代與混合使用之參考,使米蛋白產品能在提升功能性之

際,同時具有消費者可接受的風味特性,進而提升其產業上的附加價值與應用潛力。

探討第二期癌症臨床試驗之兩階段設計

為了解決Clinical trial desig的問題,作者葉怡君 這樣論述:

第二期臨床試驗主要目的是在於瞭解藥品的有效性與安全性,並決定用藥的方式、劑量等項目,以做為是否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的依據。然而,試驗進行中在未確保藥物安全性的情況下,對於讓受試者面臨無法預知的風險,基於道德上的考量,為了避免讓受試者處於無療效或者副作用過高的治療太久,在欲及早知道新藥的療效、縮短臨床試驗時間、有效減少受試者數目的情況下,便延伸出兩階段試驗設計。兩階段試驗設計最早是由 Gehan 於 1960 年提出一個最粗略的想法,但此時尚未架構出一個完整而明確的流程。至 1982 年 Fleming 方才提出了多重階段試驗設計。之後在 1989 年 Simon 提出完整的兩階段設計試驗過程,

因選擇樣本數的準則不同又分作 optimal 和 minimax 兩種設計,此設計因施行簡易,所以被廣泛的應用在第二期癌症臨床試驗中。 Fleming 和 Simon 所提出的設計在檢視第一階段試驗結果時,均先終止試驗的進行,直至評斷出藥物的療效與否後再決定是否進行第二階段的試驗。但就實務的考量而言,考慮到此終止期間所耗損的成本,因而在 1998 年發展出廣為美國西南腫瘤集團 (Southwest Oncology Group,簡稱 SWOG) 所使用的 Hybrid 設計,允許在檢視第一階段結果時繼續收取患者,倘若結果顯示新藥並不顯著具有療效時,便暫時停止收取患者,此時再次檢視所有患者的結果

,以決定是否進行第二階段的試驗還是終止試驗。Fleming 和 Hybrid 設計在當時均是主觀的預先設定每一階段的樣本大小,以便在給定型一誤和型二誤之下求得相對應的臨界值。但主觀的判定樣本大小在實務考量上並非十分恰當,故本論文中針對此特點進行修正,分就 Simon 所提出的兩種選取樣本數的準則來選取樣本數。最後再就每一兩階段設計所對應的期望樣本數 EN(p)、試驗在第一階段早期終止的機率 PET(p)、總樣本數 n=n1+n2,以及真實的型一誤和型二誤來比較第二期臨床試驗中各種不同兩階段設計的優劣,以及探討各設計所適用的時機、解決的問題與實際上的使用現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