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 literature mea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交通大學 環境工程系所 林志高所指導 梁瑛璋的 結合部分硝化與厭氧氨氧化程序應用於半導體產業廢水 (2013),提出Canon literature mea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厭氧氨氧化、結合部分消化與厭氧氨氧化、四甲基氫氧化氨、半導體廢水。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奈米工程與微系統研究所 方維倫、張兗君所指導 李侑道的 增進紀錄能力之微電極陣列的設計與實現 (2011),提出因為有 微電極陣列、神經探針、生物相容性、三維微電極陣列、雙面神經探針、polyimide翅狀電極、玻璃回融技術、BCB暫時接合技術的重點而找出了 Canon literature mea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anon literature mea,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結合部分硝化與厭氧氨氧化程序應用於半導體產業廢水

為了解決Canon literature mea的問題,作者梁瑛璋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利用部分硝化與厭氧氨氧化程序(CANON程序)於單一反應槽來觀察處理半導體廢水的可行性,以及處理含半導體產業主要氮污染物質TMAH (Tetramethylammonium hydroxide)之合成廢水對CANON程序的影響。在進行長期TMAH對CANON程序的影響之試驗前,會先利用批次試驗來觀察TMAH對於anammox即時的影響,最後發現其半抑制濃度為307 mg/L。半導體廢水及含半導體產業主要含氮污染物質之合成廢水分別利用總體積1000 L模廠規模以及實驗室規模18 L的反應槽(SBR-18)進行處理。為了啟動CANON程序,SBR-18前246天利用不含TMAH

的合成廢水來進行實驗,等啟動完畢,接下來的147天再慢慢添加不同濃度的TMAH(33-1000 mg/L)來觀察TMAH對CANON程序長期的影響,最後發現整個系統的總氮去除率、有機氮去除率和TMAH去除率分別為95、77以及100%,此外本實驗發現添加TMAH後在系統當中有明顯的脫硝反應。處理半導體廢水的模廠試驗總共進行了550天,實驗結果發現含高氨氮濃度的半導體廢水(氨氮濃度高於2500 mg/L)是可以利用CANON程序來處理,在總氮負荷率為665 g/m3-d的條件下其氨氮去除率以及總氮去除率分別為85和75%。

增進紀錄能力之微電極陣列的設計與實現

為了解決Canon literature mea的問題,作者李侑道 這樣論述:

微電極陣列 (multielectrode array,MEA) 自 1970 年代開始發展並應用於神經科技上。微電極陣列的與傳統電極陣列相比的最大優勢為可在單位面積內提供高密度的紀錄能力,提供神經網絡中眾多神經細胞產生的訊號。雖然微電極陣列具有上述優勢,但在紀錄範圍、紀錄的效率以及微電極陣列的生物相容性上,仍有許多待提升的空間。本論文針對微電極陣列在紀錄上的特性進行探討,並透由玻璃回融及 benzocyclobutene (BCB) 暫時接合技術製作四種不同形式的微電極陣列。以玻璃為基材的微電極陣列透由將低阻值矽結構內嵌在基座,搭配本論文提出的組裝流程製作出三維的微電極陣列,將二維微電極陣

列的紀錄範圍提升為三維的紀錄範圍。一般平面式微電極陣列受限於探針,電極僅能紀錄與電極同側的神經細胞,而無法紀錄探針另一側的神經細胞。針對此議題,本論文透由玻璃回融製程製作具嵌入矽電極的玻璃微電極陣列,另也透由 BCB暫時接合技術實現矽基材雙面微電極陣列。上述兩種微電極陣列則具有量測探針周圍神經細胞,而非只限於量測探針一側的能力。最後本論文透由 BCB 暫時接合技術實現一整合超薄 polyimide 翅狀電極與矽結構探針的微電極陣列。在植入腦組織時,超薄 polyimide 翅狀電極在矽結構探針的輔助下可順利的進行植入。由矽探針側邊外突 polyimide 翅狀結構降低在植入過程中對於腦組織的傷

害,同時也使紀錄電極能遠離矽探針在組織中傷害的區域,增進微電極陣列的生物相容性。透過於生物體內實際量測神經訊號,本論文驗證了所製作微電極陣列的量測能力,並且也展示微電極陣列上不同電極的量測特性以及微電極陣列的生物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