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u尺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機械工程系所 賴錦文、王啟川所指導 劉育瑋的 密閉散熱櫃之自然對流研究 (2020),提出1u尺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然對流、煙囪效應、寬德效應、傾斜天花板、密閉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陳聰毅、鄭平守所指導 吳嘉文的 以影像技術提升自動搬運車之效能 (2019),提出因為有 自動搬運車、工業4.0、影像辨識、智慧生產的重點而找出了 1u尺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u尺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密閉散熱櫃之自然對流研究

為了解決1u尺寸的問題,作者劉育瑋 這樣論述:

本研究針對無開孔密閉櫃進行自然對流散熱性能的提升,從原先20U(1U = 44.45 mm)大小之多層櫃縮小至單層來做研究,以模擬及實驗的方法找出熱堆積處,並加入熱沉使內外為獨立循環系統,外部形成煙囪效應可將熱帶走,整體尺寸為550 × 400 × 310 mm,熱源尺寸為400 × 350 × 160 mm,上下有46.5%孔洞板可使氣流通過,總功率為90 W。實驗共做了8組不同的Case來做比較,分別為原始設計、加上熱沉後的改善、熱源靠近擋板、擋板下開口高度對出口氣流量之影響、擋板上開口高度對入口氣流量之影響、天花板長度對氣流之影響、天花板開孔率對氣流之影響以及天花板傾斜角度對氣流之影響

。首先針對原始設計做散熱分析,進而在循環較差處加入熱沉以改善其循環效果,將熱源貼近擋板,並將熱源墊高20 mm,使氣流進入量能夠增加,最大熱阻下降了11.2%。接著針對上下擋板開口高度做研究,實驗結果顯示在下擋板高度20 mm處有寬德效應(Coanda effect),下出口有著較大的壓力能將氣流推至更遠處,而這些氣流能夠沿著熱源底部的壁面流動,使下半部有著更均勻的空氣回到熱源;而上擋板在全開的情況下熱阻最低,最大熱阻可下降14.3%。後續提出天花板對氣流之影響,在熱源上方75 mm處,天花板長度90 mm時熱阻最低,其改善效率為15.8%,若長度再繼續增長,空氣進入熱沉過程中會增加摩擦,造成

能量的耗損,熱阻值因此上升;在天花板開孔率部分,熱阻值也隨著開孔率增加而下降,在開孔率20%時最大熱阻下降16.2%。最後提出傾斜角度對氣流之影響,在天花板高度75 mm、長度90 mm、傾斜角度27度時熱阻最低,若將角度拉大至45度時,長度隨著角度而減少,熱沉之入口區空間變小,導致進入熱沉之氣流量減少,熱阻因此而上升。若維持傾斜角度27度,並將長度縮短至75 mm,此能夠有效的解決入口的渦流問題,並使進入熱沉量的流量增加,最大熱阻可下降17.9%。

以影像技術提升自動搬運車之效能

為了解決1u尺寸的問題,作者吳嘉文 這樣論述:

在工業4.0的浪潮下,智慧生產已成為世界主流。產業期望運用自動搬運車(Automation Guided Vehicle),來提升產能、減少物料搬運成本以及降低工安事件。現有的自動搬運車系統,大多使用實體軌道或磁式感應軌道,缺點:占用較大空間、不易自行更改生產線配置、物料搬運的正確也時有所誤。 為了改善上述的缺點,本研究提出以影像辨識技術結合二維碼(Datamatrix),提升物料正確搬運與便利產線更新配置的自動搬運車系統,並提供遠端監控的介面,掌握自動搬運車運作狀況。 本論文針對自動搬運車系統,從建置需求、系統規劃以及整體工作動線勘查,透過二維條碼系統設計地碼和貨物碼,

再利用上、下雙鏡頭影像辨識的技術,來提升自動搬運車的運作效能與準確性。將本系統導入H公司運用後,藉由成本效益分析法得知,系統投入成本3,520,000元,第1年的淨現值為12,680,000元,益本比高達4.6,人力節省了50%,證明本系統能有效提升工廠的產能與降低相關成本。